文档介绍: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填空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 组成 、结构、 性质 及变化规律 的一门自然科学。2、原子分子学说是由道尔顿和阿伏伽德罗创立的,它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他的基本内容是: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会破裂,而原子不会破裂,会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这就是化学变化的基础。3、门捷列夫发现的元素周期律和建立的元素周期表使化学的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4、物理变化是指 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一般包括有:状态、形状、大小、长短、的改变、蒸发、升华等物理现象。化学变化是指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还伴随有能量的变化,表现为发光、吸热、放热等现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的生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是: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一定发生物理变化;但是,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的过程中,不一定会发生化学变化。5、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常包含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延展性、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吸附性等。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一般包括可燃性、助燃性、酸碱性、还原性、氧化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6、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常用易、会、能、可以等词语描述,而变化是表现性质的一个过程。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同时用途也体现物质的性质。7、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进行试验时要对实验现象认真观察、准确记录和分析讨论。8、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火柴梗在火焰内1s后取出,与外焰接触部分先变黑。蜡烛燃烧时,用一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发现烧杯内壁有小水珠生成,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震荡,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由此说明蜡烛的组成中一定有氢元素和碳元素。9、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进行实验、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10、利用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可以用来检验CO2气体。O2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以此可以检验O2。11、人体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空气的成分相比: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水蒸气含量增加,氧气含量减少。12、取用药品做到“三不能”:不能用手拿药品;不能把鼻孔凑近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能尝任何药品的味道。用剩的药品做到“三不要”:实验剩余的药品既不要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带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废弃的药品倒入废液缸)。13、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中,取用块状药品一般用镊子,粉末状一般用药匙。块状药品应放入容器口,再把容器慢慢地竖起来,使药品缓缓地滑倒容器底部,以免打破容器底部。液体药品一般保存在细口瓶中,取用少量液体药品用胶头滴管;取用一定体积的液体药品用量筒量取。量筒量取液体时,必须水平放置,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取液后的滴管,应保持橡胶头在上,不要平方或倒臵,防止液体倒流腐蚀橡胶头,用过的滴管要立即冲洗干净。14、从细口瓶中到液体时,先把瓶塞取下, 倒放在桌面上;倾倒液体时,试管稍微倾斜,瓶上标签向着手心处,同时使瓶口紧靠试管口(或其它容器口);倒完液体后立即盖紧瓶塞,把试剂瓶放回原处,标签朝外。15、清洗仪器时,仪器内壁上的水既不 聚成水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