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doc

格式:doc   大小:94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doc

上传人:pppccc8 2020/2/24 文件大小:9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八个单元)(2011-05-2020:31:13)转载▼标签:杂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第一单元四则运算这一单元的Fl标是这样定的:,正确计算三步式题。,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惯。从教参的教学H标定位来看,应该是既注重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又要重视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然而结合我们学牛的学****实际情况来看,两样都已初步的感受过,但又不是很深入,如: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包括带括号的计算顺序都在平时的练****屮曾经碰到过,但不是很多(但有的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对于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了然于胸了)。所以是不是把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作为重点来教我真的曾不止一次的怀疑过。让我怀疑动摇的还有--个原因就是学牛解决问题的能力太差,新课程一-线教师都清楚现在学牛解决问题能力的欠缺。所以,这一次四则运算知识的教学也正是加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训练的一次好机会,与我有这种相同想法的教师还真不少,认为还是有必要侧重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学生错误:不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四则运算的顺序有错误。差生理解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差生简单的计算发生不必要的错误。提高空间:教学生明白综合算式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应更形象化!把抽象的、明理的东西搞得的尽可能的形象,从而更接近于小学生的实际。更容易接受。如简单的“画顺序线”,即可增强形彖感。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这一单元要求学牛建立比较形象具体的方位感,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体会到“学****活动是人类为了牛存与发展所进行的必要活动”,从屮认识数学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情感体验。内容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紧密相关,难点是要准确把握方向,要量出方向所偏离的角度,还耍确定单位长度标出距离。为此,在教学过程屮要给学生创设大量的活动情景,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合作交流,从屮观察、分析,然后独立思考完成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同时,还要及吋抓住学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理,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大怛主动地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注重学生的学****自主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合作、思考、讨论,拓展学生的学****思路;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或发现的规律运用到实际屮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其屮根据所给的条件画平面示意图是这个单元的教学难点,因为学生的作图能力普遍比较薄弱。从学牛的作业来看,学牛画示意图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方向角没有找准,不能熟练地区分东偏北和北偏东的不同;距离的表示,没有按单位长度换算(少数)」卩心点的位置没有找准,主要由于建筑物的影响;物体的具体位置没有明显的表示出来,或者没有标出名字,让人看不清楚;也有学生方向找错了。根据这些情况,我认为教师在教学吋更应该注重画示意图的细节,注重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如果要补救也只能个别辅导了,集体辅导多了容易让那些掌握好了的同学产生厌烦心理,掌握不好的同学也不一定马上改正过来。这i单兀的另一个难点就是关于位置的相对性,给定两个位置,个别学生不能很好的区分以谁为标准,所以说出来的方向刚好相反。这一点跟学生的空间观念强弱有关,需要多加训练。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所以本单元的活动交流未能达到想象那样的效果。有时不得不减少活动的次数,照顾稍差一点的学生,有时又不得不为思索稍慢一点的学生的反复的重复,减少了稍好一•点学生进一•步的提高机会,总之,照顾到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学到自己的数学,实现学生自己心屮学****数学的乐趣,还有不少的差距。努力!加油!第三单元运算定律教学反思己学内容:加法运算定律,包括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乘法运算定律,包括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反思内容:学生对于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掌握较好,可运用这两个定律对一•步加法和乘法进行验算。基本能够灵活运用。然而对丁加法、乘法结合律则运用不是很好,乘法分配律则更为糟糕。细想有以下儿个原因:第一,学生现在只是能够认识,弄明白这三个运算定律,还不明白这几个运算定律的作用和意义。(除了少部分思维敏捷的学生之外)第二,学生能正确的分析算式,并正确的运用运算定律,对学生的已有基础提出了不少的考验,如42X25,运用运算定律计算这个算式,很生很多是把25分为20和5,这样即使运用了乘法分配律,但较Z把42分成40和2相比,有很大的出入。这主要是因为学生还没有完全形成25X4得100这个重要的因素造成的。这里简单的描述为数学“数感”吧,还有125和8得1000-样。第三,有的学生甚至运用运算定律折腾了一番又回到了原来的算式。综上所述,解决办法只能是多讲多练,不断的培养学生的数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