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邢窑简介.doc

格式:doc   大小:29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邢窑简介.doc

上传人:zhufutaobao 2020/2/24 文件大小:2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邢窑简介.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邢窑遗址邢窑遗址位于河北省内邱、临城两县境内的太行山东麓丘陵和平原地带,主要分布在京广铁路及107国道以西氐河、李阳河流域,集中在临城西双井以南,内邱冯唐以北约30公里的狭长地带内,面积约300余平方公里,地理坐标为:东径114o26′一114o32′,北纬37o15′一37o30′,海拨高度为82-140米,1996年11月20日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内邱东起白家庄,西到西邱,北到瓷窑沟,南到冯唐,约12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发现窑址13处。采集、征集和经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标本万余件,从瓷类上分为白瓷、青瓷、黑釉瓷、黄釉瓷,出土器物有碗、盘、杯、壶、钵、罐、盆、灯、盂、砚、佛龛、俑、炉、盏托等。邢窑是唐代制瓷业七大名窑之一,也是我国北方最早烧制白瓷的窑场。据考证,邢窑始烧于北朝,衰于五代,终于元代,烧造时间大约为九百多年。其技术水平在隋代已登峰造极烧制出具有高透影性能的细白瓷,在我国陶瓷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一发现填补了我国陶瓷史的一页空白,其胎质坚细、釉色洁白、光润晶莹、气孔率低,影透性强,与现代高级细白瓷的胎质,釉色相比绝无逊色,这种现象在我国古代陶瓷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特例,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文化价值。邢窑白瓷产品的出现,改变了中国一向以青瓷为主的局面,结束了自魏晋以来青瓷一统天下的局面,到了唐代,形成规模,使得邢窑与越窑平分秋色,形成了南青北白、相互争妍的两大体系,为唐以后白瓷的崛起和彩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初唐时期,白瓷的生产量增大,但仍兼烧黄釉瓷、青瓷。白瓷的质量优于隋代,器形与隋代类似,中唐时期是邢窑的极盛时期,精细白瓷的出现,是邢窑发展阶段的必然产物。瓷器的质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器物种类增多,制瓷工艺达到了纯熟的地步,产量大大超过隋代细白瓷,以至进贡皇室,远销海外,细白瓷为邢窑的精品,其胎质坚实细腻、釉色纯白光亮:"类银、类雪",因而唐代皮日休在《茶中杂咏·茶瓯诗》赞邢窑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难得唐人李肇在《国史补》里写道:"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在《新唐书》、《大典六典》、《茶经》、《乐府杂录》、《长庆集》等文献中均有邢窑的记载,尤其在内邱境内出土的"盈"字款白瓷,为陕西大明宫出土的"盈"字款白瓷碗和上海博物馆藏的"盈"字款白瓷盒找到了窑口的出处。邢窑在实践中不断改革创新,首创匣钵烧法,为精美瓷器的烧制成功起到关键作用。邢窑开创的独特制瓷工艺和先进的烧造技术,同样是我国陶瓷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邢窑唐三彩的发现成为我国第三处烧制唐三彩的窑址。用高岭土烧制的高硬度白陶俑等随葬专用品的大量生产是邢窑产品多样性的又一特色,它为研究我国古代丧葬文化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新内容。邢窑的发现,解决了我国陶瓷研究界长期悬而未决的不解之谜,引起了有关专学和众多学者的关注,多次到窑址考察,鉴赏邢瓷,1988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对邢窑遗址进行专项考古研究发掘,1988年10月,中国历史博物馆傅振伦到内邱考察邢窑。河北电视台国际部把邢窑摄录《中国陶瓷》系列片。国家文物局交流中心、山东文物局、广州文物商店、上海博物馆、陕西博物馆及外国陶瓷专家,也专程到窑址考察邢窑。邢窑细白瓷的出现,是邢窑对中华民族的重大贡献,是我们仍需辩行深入科学研究的重大课题。直到今天,邢窑在我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仍具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