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乡村振兴在泰州为深入了解泰州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第33期县处级干部进修班课题组对泰州的特色田园试点乡村、发展基础较好的村和经济薄弱村等不同层次乡村进行了实地走访和深入调查。在对该市农村村级经济、产业结构、生态环境、社会事业、文化形态、组织人才等方面进行全面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对策建议。一、泰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优势村级经济基础较好,产业发展多元化。在课题组调研的行政村中,集体收入达100万元以上的占60%,35万元以上的村18个。被列为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的村集体收入普遍较高,如泰兴市祁巷村达762万元,高港区乔扬村达561万元。村集体资源比较充实,如海陵区麒麟村有机动田5300亩,姜堰区申洋村有机动田3253亩,兴化市东罗村有水面1100亩、机动田300亩。村集体资产比较充沛,如泰兴、海陵、高港、姜堰各有1个村集体资产突破1000万元。从一产情况看,以优质稻米和小麦为主体的粮食产业优势比较明显,“兴化大米”“河横大米”“申洋蔬菜”等品牌日益叫响,高港大马中药产业等特色鲜明。从二产情况看,在本次调研的行政村中,68%的村有工业项目,年产值一般都在300万元以上,如泰兴市祁巷村达5亿元,高港区乔扬村达3亿元,靖江市德胜村在1亿元以上。从三产情况看,兴化市东罗村、姜堰区小杨村、泰兴市祁巷村等特色乡村旅游建设初见成效,农村电商正在布局,信息化覆盖率60%,如高港区引江村服务业年产值达到3200万元。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在生态环境方面,村庄环境整治不断推进。全市农村普遍建立了垃圾清运、绿化管护、河道管理机制,人员安排、经费投入、日常考核基本到位。65%的村解决了黑臭河道、垃圾乱抛等问题,30%的村配套了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在公共服务体系方面,所调研的村普遍建立了为民服务中心。优质教育资源普遍集中在镇以上。65%的村建有卫生室,并配备专职村医。80%的村建有居家养老服务站,提供助餐、日间照料等服务。普遍配备了文化大舞台、农家书屋、体育健身器材等文体设施。注重整体规划,推动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制改革。高港区乔扬等基础较好的村注重编制村庄规划,该区从2006年开始全面开展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以农民集中居住点和保留村庄的整治规划为重点,形成了布局合理、用地集约、设施配套、环境良好的美丽乡村。高港区沿江社区在整体规划和政策引导下,积极探索农村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的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制改革,有力促进农民变市民、村民变股民。二、乡村振兴方面存在的问题与短板尽管泰州市在乡村振兴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调研中发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瘸腿”,农村仍是全面小康的短板,农民仍是最大的弱势群体。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有待系统谋划、统筹推进。一是面上推进有待提速。课题组在调研中了解到,对于乡村振兴战略,泰州市目前仅在重点打造几个特色田园乡村“盆景”,还没有全面布局;基层苦于有政策、没对策;群众对此比较茫然,缺少参与热情。二是乡村建设规划有待完善。从来没有做过村庄规划的村占30%,自然村合并后没有结合原有脉络、空间格局、产业结构、文化底蕴重新修订规划的达70%,不少村庄“形虽在,神已散”。农村“三化”现象比较突出。据不完全统计,由于受地理环境及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影响,部分村庄40%的农民、80%的青年外出务工,农村空关户率大多在30%左右,一些自然村空关户率超过50%,兴化市个别村甚至高达80%,农业从业人口仅占15%,平均年龄达61岁,村庄空心化、农户空巢化、农民老龄化“三化”现象比较突出,“谁来种地”“怎样种地”成为乡村振兴面临的现实难题。农业产业化水平有待提高。农业经营主体实力不强,农业龙头企业不多,整体规模不大。农业科技水平较低,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融合不够紧密。农产品附加值不高,特色品牌影响不大,“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存在同质化现象。农村资源利用率不高,村集體经济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严重,在课题组调研的三类行政村中,集体收入最大差距高达116倍。人居环境、公共服务有待提质。基础薄弱村公共配套设施缺乏,生活污水随便排放,生活垃圾随处乱抛,部分农村河道多年没有清淤整治,畜禽废弃物处理、提水养殖废水排放等问题突出。居家养老、体育健身、农家书屋等闲置现象严重,农民在交通、就医、子女入学、社区养老、文化活动等方面存在实际困难。乡村文明建设有待加强。农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弱化,农村德治、法治、自治“三治融合”的机制有待健全。文明创建参与度不高,文明行为尚未成为普遍自觉。公共文化设施使用效率不高,文化产品和服务不能满足群众精神需求;传统文化保护、挖掘力度不够,缺失乡情乡愁的农村,成为“回不去的故乡”。组织人才保障有待强化。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