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4
文档名称:

孟子.doc

格式:doc   页数:2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孟子.doc

上传人:825790901 2016/2/24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孟子.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孟子: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孟子政治法律思想批判作者:杨师群来源:《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来源日期:2010-2-11本站发布时间:2010-2-1122:18:24阅读量:438次[摘要]孟子在人性本善、圣王明君基础上构筑起来的统治模式,在民本主义、道德教化沙丘上搭建起来的仁政蓝图,只是一幅海市蜃楼式的政治幻景,数千年来一直温情脉脉地麻醉着中华民族的中枢神经,阻碍着中华民族的行进步伐。我们必须清理这些颇为弱智的文化遗产,从中引出深刻的历史教训,才能使中华民族真正迈向现代化的未来。[关键词]人性善、圣王、仁政、道德教化、民本主义、批判孔子去世后,儒家分成许多流派,其中孟子成为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政治思想,提出性善论、圣王说,提倡仁政和民本主义,以平国治天下为己任。其思想被后人尊为儒学亚圣,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就其政治法律思想而言,存在着一些根本性的弱点,并由此生发出的系列政治理论,造就的是一座空中楼阁,外表似乎颇有可观之处,如“民贵君轻”之类,然而内中迂腐与漏洞充斥。新儒家们想在这样的仁政蓝图的沙松地基上建筑现代化的政治大厦,那后果就只能是坍塌。一、人性善之理论与偏颇春秋时期,少数学者开始对人性问题进行了一些初步探讨,提出不同的观点。到战国时期,人性问题对政治理念日显重要,遂成为诸子百家喜欢讨论的一个重大课题。如慎到提出人的本性是“自为”,告子主张人性“无善无不善”,还有的以为“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或“有性善,有性不善”等等观点。面对上述各色理论,孟子独树一帜,根据孔子的仁学精神,把“仁”这一在孔子那里主要停留在外部行为上的道德要求上升为人的内在品性。曾反复说:“仁,人心也。”“仁、义、理、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仁、义、理、智根于心。”[1]从而明确提出性善论。孟子的性善论主要建立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假设上[2],即认为人人都有不忍伤害他人之心。《告子上》中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即对别人的不幸有同情之心,对丑恶的事情有羞耻之心,对高崇的行为的恭敬之心,对好坏的分辨有是非之心,这是每个人都有的。这四心就是人性的四个主要善端:“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也就是“仁、义、理、智根于心。”是人性先天就存在的,一切人都具有的。其“性善论”看到了人性有天使般善良的一面,但看不到人性也存在魔鬼般丑恶的一面。《尽心上》中,孟子还从家族亲情来论证人性为善,他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它,达之天下也。”《告子下》和《万章上》中,孟子还说:“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总之,孟子认为家族之间的亲情是人的一种本能,它在道德品行上表现为仁义,因此人的本性是善的。这就牵涉到“善”的定义问题,孔子说:“仁者,爱人。”尽管孟子也谈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3]之类的话语,但主要还是归结为:“亲亲,仁也”,“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或“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4]所以攻击墨子的“兼爱”“是无父也”,“是禽兽也”。[5]事实上,墨子的“兼爱”思想比孟子的“亲亲”思想更接近“善”。历史也无情的证明了,许多能做到“亲亲”的人(尤其是统治者)在总体上不一定是个善良之人,甚至还有可能是个穷凶极恶者。为了说明人的道德品质有高低贵贱之分,孟子又把人性的内涵分为“大体”(贵)、“小体”(贱)两种:仁义理智人心内在的社会性为“大体”,耳目口腹人欲本能的生物性为“小体”。《告子上》中说:“体有贵贱,有小大。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失大也。”这里,孟子非常重视人心的社会性“大体”,认为只要先树立起人心的社会性“大体”,做到以“寡欲”保住“良心”,其人欲的生物性“小体”就会受到制约,就能成为品质高崇之人的“君子”;如果为生物性“小体”所主导,养小失大,就会成为品质低贱之人的“小人”。总之“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那么怎样使人心之“大体”战胜人欲之“小体”呢?孟子认为要做到“尽心”、“存性”、“知天”,尽最大努力培育善心,以保持和修养人的本性,从而懂得从善的天命。孟子的这一理论似乎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