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心理健康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思考杨骏(南京大学历史系,江苏南京210008)摘要:大学生生命教育理应受到高度重视,但是由于现代社会的急功近利扭曲了教育的本真,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脱节以及中国传统生死观的消极因素很难消除等原因,中国高校的生命教育状况不容乐观。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应该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切实将其提升到应有的高度;加强理论研究,为大学开展生命教育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社会、学校、家庭密切互动,构建立体的生命教育网络。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了大学阶段是青少年确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不断增强科技文化素养,为成功走向社会作最后冲刺的关键时刻。然而总有些学生由于各种原因,不懂得珍惜生命,在即将开始人生新的征程的时候,走上了轻生的歧路。每年临近毕业,这类事故尤为多见。造成大学生轻视生命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大学生生命教育工作的不理想难辞其咎。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危害,战争结束后,各国都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同时,由于工业化进程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学校教育过多偏重于理性的科学技术教育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西方社会里吸毒、自杀、他杀、性危机等危害生命的事件时有发生,许多西方国家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广泛地开展死亡教育,并将其摆到十分重要的地位。1968年,美国人杰·唐纳·华特士在加州创办了“阿南达村学校”,提出“生命教育”思想,在学校里倡导和推行生命教育。1996年前后,我国台湾地区开始在学校里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其后,生命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潮在内地悄然兴起。一、生命教育在我国高校中的现状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生命意识如何,直接关系着中国的未来。在高等院校开展生命教育,以生命教育为突破口,引导大学生对生命的意义进行思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健全的人格,不仅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高校学生管理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新课题。然而,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我国高校大学生的生命教育状况不是非常理想。首先,现代社会的急功近利扭曲了教育的本真,限制了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展开。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深刻地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生命是教育思考的原点,教育源于生命发展的需要,教育肩负的更为重要的使命是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陶冶人性,铸造人格,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然而,在现代社会急功近利的影响下,整个教学大多围绕知识技能等实实在在的硬件展开,我们的教育似乎谋求的是“何以为生”的本领,而放弃了“为何而生”的思考。为了有效地将自己的“产品”投人市场,:2007-05-08作者简介:杨骏(1976-),男,南京大学历史系史学硕士,研究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产需要的模板制造成了标准化的教育商品。在教育工具理性的影响下,教育失去了本真的追求,忽略了对大学生生命本身的关注和尊重。其次,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脱节也严重影响了高校生命教育效果的发挥。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做好青少年教育工作,家庭、学校、社会必须三位一体,形成良性互动。并且,各要件之间是相互牵制、相互渗透的,它们在互相交织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从横向看,它是家庭、学校、社会三大互联网络的“合力”凝聚。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