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容城文化风俗风俗文化县名来源据传说,道家始祖名叫容成子,道号易家,他曾踏在一只大龟背上,观察日月星象,因受龟甲纹路的启示,画成阴阳道纹。后来,周文王的丞相姜子牙在阴阳道纹的基础上绘成了八卦。这便是史传所谓周文王演《易》。文王演《易》之后,感念容成子画阴阳道纹对《易》经形成所做出的贡献,追封容成子的后代一块封地,封地的封号便称为“易家”,为周公直接辖地。易家封地内的居民既不服徭役,也不纳税赋。就是到了战国时代,各诸侯之间频繁征战,也得避开此地。因此,各国不少失势的王孙公子和政客儒士,纷纷来到这里避乱安身。这样,这块本来人烟稀少、水草丰茂的土地,很快就变成人烟稠密的膏腴之地,居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读书咏诗,刻碑铸鼎,文风颇盛,名士层出不穷。秦始皇统一天下,这块封地受到的冲击可就非同一般了。众多的儒士和书籍,正是“焚书坑儒”的对象。再说,这里文风盛,王孙硕儒刻碑铸鼎多,这也是秦始皇推行苛政的障碍,他必欲摧毁而后放心。他唯恐武士们“焚书坑儒”和摧毁碑鼎不彻底,趁东巡时亲到“易家”察看,幸存的王孙儒士闻风而逃。再加上大雨洪水的冲淹,没多久这里又变成了一片河连湖接的荒芜之地。后来,“易家”封地内儒士的后代,痛感秦始皇的暴政带来的灾难,无比怀念曾是乐土的时代。到了汉初,他们编成了一首儿谣:“燕南陲,赵北际,中间不合大如蛎,唯有此间可避世。”指的就是由“容成子”衍变而成的容城县。不过在西汉定名容城县之前,它最初的名字是根据“易家”封号谐音转意而成的“宜家”。至于汉朝还曾把一个“有容氏”西域异族降将封于此,增强了“容城县”存在的稳定性。传统文艺容城县历史悠久,上坡新石器时期的磁山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可推断出7000年以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古村落。民间的娱乐活动也是丰富多彩,舞狮、顶盘、鼻孔唢呐、二鬼摔跤等民间传统技艺不断被流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