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伯牙善鼓琴》练习题 1、本文主题:由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说明只有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才能被称为“知音”,同时也表现出知音的难求。本文的结构有何特点?总分结构;分述部分第一层侧重“善听”,第二层侧重“善鼓琴”。(“伯牙善鼓琴,子期善听。”的作用是什么?答:总领全文,引起下文。)哪些地方能够表现“伯牙善鼓琴”“子期善听”? “伯牙善鼓琴”,伯牙琴技高超的内因是什么?内因是他有着高尚的情操,只有有着高尚情操的人才可能这样投入,全身心地融入大自然中,这样才能把琴技提升到登峰造极的境界。“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有何作用?这句话既表明钟子期有着高超的音乐鉴赏力,也从侧面表现出俞伯牙高超的琴技。“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这句语言描写有何作用?这句话是俞伯牙对钟子期音乐鉴赏力的高度赞扬,也表现出俞伯牙对有此“知音”的喜悦之情。伯牙子期的故事包含了什么文化精神?包含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文化精神。8、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9、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10、“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文中的那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并结合文义,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心中所想,子期必得之而赞之。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子期都能深解其意,这才是正真的知音。11、文中反复出现“善”,那么“善琴鼓”“善听”中的“善”和两个“善哉”中的“善”用法是否相同?不同,“善鼓琴”“善听”中的“善”字可以理解为“擅长,善于”的意思,两个“善哉”是表示赞叹之意。12、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可能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13、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你会怎么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14、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举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之交淡如水”“莫逆之交”“士为知己者死”“管(仲)鲍(叔牙)之交”“刎颈之交”“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忘年之交”“患难之交”“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酒逢知己千杯少”等。15、著名友谊示例:(1)知音之交--伯牙子期(2)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3)胶膝之交--陈重雷义(4)鸡黍之交--元伯巨卿(5)舍命之交--角哀伯桃(6)生死之交--刘备、张飞和关羽(7)管鲍之交--管仲和鲍叔牙(8)忘年之交--孔融和祢衡(范云和何逊)相关资料1、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悼念自己的知音钟子期: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