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合唱的感悟1948届孙本智我不善于歌唱,因为我缺少一付好嗓;但我却十分喜欢歌声琴音,因为在旋律节拍和词韵中间,会感悟到人生的真缔。附中的合唱,可谓源远流长。上世纪40年代,附中校园里,经常歌声不断。校庆活动,班级合唱比赛是其中一项。一架陈旧的五组钢琴,陈宗群老师激情地奏响了启蒙的乐章,使同学们认识了“豆芽菜”,明白了“全全半,全全全半”;都能说得出中国的聂耳、洗星海,……西洋的贝多芬、肖邦……音乐课的情景竟能使人到老不忘,还记得住附中校歌的作曲者是张清常。那时候我们唱《附中校歌》,感受到祖国在经历着危难,这便激发起我们的责任感,使命感。这种感受其实已经伴随我们走过了人生的黄金时段,如今校歌再唱,心扉仍然激荡,却同时感到欣然,坦然,傲然。参加合唱团,又找回了少年时校园里童稚无猜的向往,重温了一堂理弦歌的梦想,不为考分,不图学历,不争登台亮相,规规矩矩地学,认认真真地唱。活到老,学到老,这便是华夏文化的力量。天长日久,水滴石穿,学有所得,心花怒放。唱出成绩,喜气洋洋,在唱中学,在学中唱。当我们唱着《大漠之夜》:“遥望远方,你怀着坚韧的执着,一步一步在默默地跋涉,啊,满怀深情,你驮着真诚的生活,无论道路是多么坎坷,多么漫长……”,回顾已流逝的时光,多么相象。我们不也曾这般“一程一程,在希望中跋涉”,“不停进取,不停奔波”?我们在歌声中越走越显得高尚,越唱越品味出其中无穷的蕴含。这是生活中心灵的净化,人生价值经过艺术形式的升华。久之,也许就悟出了“伟大寓于平凡”,高尚原来也很平常。顺着这条思路我还想:合唱团不是酒吧,歌厅般消遣松散,也不是一片休闲的海滩,虽然我们每年花开春暖,都要组织郊游联欢,但合唱团毕竟不是旅游团。愿我们都自觉地在纪律约束中刻苦训练,让合唱团的花朵开放得更加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