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浅谈农村学生厌学形成原因及对策【摘要】正确认识和解决学生厌学问题,对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提升国民素质具有重大意义。我在班主任教育教学中,积极尝试“防厌控辍”的措施对策,成效显著。厌学问题需要国家、社会、家庭、学校四位一体,齐抓共管密切配合,特别是学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俗话说:“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教师/救救孩子!【关键词】义务教育厌学生学困生【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095-3089(2013)11-0197-01冃前,学生普遍厌学。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厌学行为。其主要特征是对学习厌恶反感,甚至感到痛苦导致经常旷课、逃学、辍学。近年来农村学校辍学率呈上升趋势,学生厌学已成为农村义务教育的一个棘手问题。当今,我们的牛活富裕了,学习条件改善了。可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却大大降低了,究竟为什么?对此,本人以问卷调研等形式对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在校生进行调查,以期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对策,寻求转变厌学的新途径、好方法。一、主观原因及对策(-)大部分学生没有树立远大理想,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缺乏学习主动性自觉性,不知道为什么学习为谁学习;(二)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差,学习基础薄弱,学习方法欠科学;(三)心理调适能力差,由于在考试中屡遭失败而自卑,挫折面前不能全面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意志薄弱,缺乏学习成功的体验,导致厌学。因此,教师要及时鼓励他们,相信他们有潜能,善于发现他们长处。比如:你现在成绩虽然差,但我相信你努力后一定会赶上来的!因为你很聪明动手能力特强,其他方面并不比别人差。从而让他找到自信“支点”,重树学习口信心,热爱学习,积极进取。二、客观原因及对策(-)学校和教师因素的影响某些教师为了晋级升职片血追求教学成绩,对学困生持有偏见,缺乏教学民主,缺失人文关怀,有时不公平不尊重学生,从而伤害学生,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学生成绩下滑,丧失学习信心。有些教师习惯按成绩给学生排队、排座位,批评过多,吝啬表扬激励;训斥过多,谈话甚少。都会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导致他们厌学情绪滋生。因此我呼吁: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教师要进一步转变教师角色观念,树立全新的学生观。我们应蹲下身子跟学生说话;弯下腰来与学生探讨;竖起拇指给学生奖励。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积极性,更要不断改革教学方法,运用先进高效地教育手段,激发学习热情,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合作学习,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功夫。(二)家庭因素的影响众所周知,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应是与老师一起共同教育孩子的同事。家庭教育对孩子学习动机培养和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氛围,家庭成员关系,家庭对各种事物的评价,家庭生活习惯等,每时每刻都在塑造着孩子心灵。调查中发现,生活在民主平等和谐家庭中孩子,学习进步快。相反父母关系紧张、特别父母有不良嗜好的,他们平时对孩子学习不管不问,看到孩子成绩不理想时,就打骂孩子,久而久Z,孩子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有些农村家长认为,供孩子上学花那么多钱,孩子不一定考上大学,即使考上四年大学学费又是一笔很重负担,更何况考上大学也不等于就有了“铁饭碗”。反过來,如果让孩子早点经商打工挣钱,然后买房子,成家立业,反而能把日子过得安稳殷实。如此一来,家长这种“近视眼”而导致“读书无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