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警惕新闻的“隐性失实“.pdf.pdf

格式:pdf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警惕新闻的“隐性失实“.pdf.pdf

上传人:dfjmvg964 2016/2/26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警惕新闻的“隐性失实“.pdf.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本刊特稿·开展“三项学****教育”活动,促进新闻业务研究警惕新闻的“隐性失实”,失实是新闻的致命要害。新闻史上无数的事例证明了这一点。但是,虚假新闻仍时有发生。新闻失实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纯粹作假的报道,可称为“显性失实”,即报道者凭空捏造事实然后加以报道,例如前一段发生的“纸包子事件”,“隐性失实”,是指与事实原貌不完全吻合或夸大事实的报道,例如一些动辄称“国内首创”、“世界第一”之类的报道,或一些有关英雄模范“公式化”的描写。前一类失实常见于一些传统意义上的“批评报道”之中,而后一类失实则常见于所谓“表扬报道”之中。显性失实不难察觉,而隐性失实却一般难以发现。这是因为一般而言,业界人士对显性失实比较警惕,也很注意防范。受众对于新闻报道中的显性失实,有一定的识别能力。对于显性失实的高发区—批评报道而言,关注的人比较多,特别是“被批评单位”更是锚株必较,记者报道时也会比较谨慎。相对而言,对新闻传播中的隐性失实则认识不足,缺少防范意识;受众往往不予深究且予以认可。这就使得隐性失实呈隐蔽态,而且“表扬报道”很少有人穷追其夸大之处。通俗地说,把“of说成“1”容易被追究,而把““10”乃至更高,很少有人计较。显性失实的危害是明显的,容易发现也容易纠正,而隐性失实的危害是潜在的,其危害程度可能会比显性失实更大。对于隐性失实,受众由于自己的专业领域阅读经验所限,往往难以明察,或者不作深人思考就难以发现其失实之处。对此必须有所警觉。例如后来饱受垢病的非典时期的一篇报道,说“在北京工作和生活都是安全的”,事实证明,当时北京的非典疫情已十分严重,在这种隐性失实新闻的误导下,产生的后果十分严重。我们的新闻报道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宣传功能,而政治宣传无疑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与以真实客观为特色的新闻报道,难免会发生矛盾。这就不排除个别急功近利的新闻从业人员,在目标指向与客观事实不尽一致、上级意图与实践结果不尽一致时,不是修改指向、修正意图,而是修改事实、修改实践。最明显的,莫过于“大跃进”年代,动辄亩产万斤的“放卫星”报道。其恶果已是人尽皆知。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首先,新闻从业人员缺乏对事实本质的深刻把握。有些记者对于新闻如某地举行情人热吻大赛,某地建起以性学为卖点的公园,某明星曝什么丑闻,诸如此类。多年的评论经验告诉我们:这样的新闻往往会在次日成为各报评论版的热点话题。对此,我们往往面临两难选择。谴责它,引导舆论是一种选择,但问题是,我们的这种谴责性的评论本身,是不是也在无意中为炒作添一把火,人家正乐不得?也就是说,评论在谴责的同时,往往也有扩大其影响的作用。另一种选择,回避它,不理它,不去关注和评论它,在有限的版面选择那些更有分量的新闻事件做评论。多情况,我们选择后者,不去跟风,不做无聊的推手。但也有问题出来,热点的东西,或者说很多媒体都视为热点的东西,如果只有我们一家或少数几家媒体坚持其格调,不去理它,时间长了,在读者中的吸引力会不会下降?我们的评论版会不会丢失一些读者和作者?可以说,我们时时被这种权衡折磨。有时我们也会想一些办法,比如,从某些新闻中挖掘其较有价值的评论角度,尽可能地做出些分量来,做出些味道来。比如,超女一事刚出来,影响还不很大的时候,简单地说它好或不好,未必轻率,但当这一新型的娱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