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幸福生活的智慧中国思想史上,老子赋予了“道”对万物本根性、规定性的意义,建立了道生万物、道统万物的一元化理论体系,极大地提升了传统文化的理论思辨性。他以经验实例论证了恒常之道的特征,将其灌注于日常生活中,教给人们如何认识事物、如何保持优胜和如何获得幸福。  如何认识事物老子洞察天道,指出“反者道之动”,认为天道的本性是变动;变动的本质在于相反事物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这一理念奠定了认识事物的前提。在论述思想时,老子列举了人们生活中常会遇到的相反属性:如有无、难易、高下、大小、美丑、轻重、静躁、刚柔、歙张、兴废、强弱、胜败、存亡、取予、进退、福祸、得失、清浊、明昧、久暂、终始、同异、人己、爱恶、贵贱、古今、智愚、结解、主客、损益、巧拙、成缺、寒热、亲疏、抑举等等,他归结说:“万物负阴而抱阳”,认为世界万物都包含着内在联结而又相互对立的趋势,对立趋势推动事物的变化,又寓含着变化的结果。老子以实例作论证说:“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在车轴、陶器、户室等事物中,因为有了空虚的“无”,才具备器物的“有”,足见“有”与“无”的互相依存与难分。又如善恶相近、难易相成、福祸相倚、大智若愚等,都表明相反事物的内在相通性。老子说:“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深远的天道与物象常常相反。既然万物都包含着相反的趋势,那要全面认识一事物,就不仅要看到它的正面,还应把握其表象的反面,这才是合于天道的认识。《红楼梦》中的跛足道人给贪欲致病的贾瑞送来风月宝鉴,叮咛说不可照正面,只能照反面。整个故事寓意深长地告诫人们,正面的美好与反面的丑陋是同一对象,识透事物的反面才是关键;只看事物的正面,是危险有害的!曹雪芹看来是深得老子思想的玄奥。老子从反面认识事物的思想是深刻而极富影响的,中国人历来相信利害相杂、福祸相倚、物极而反、赢缩转化的定则;主张安不忘危,治不忘乱,临强不畏,处弱无卑;人们有塞翁失马的挫折慰藉,也有月满则亏的成功警省。这都体现着对事物反面的顾及。同时,老子这一思想也教给人们从反面入手的处事方法。欲取先予、知雄守雌、以曲求全,就是处事中主动占据反面,等待条件和机会、以反得正的方法。天下大事做于细,治大国若烹小鲜,以不争而取胜,无为而(无不)为,以无事取天下等方法,更是增益了人们的经验智慧,把以反得正的方法推广到生存生活以外的领域。如何保持优胜恃强而持胜是人的本能,然而,根据“反者道之动”,强大往往内含着毁灭,是危险的处世之道。老子因而提出“弱者道之用”—柔弱才体现道的精神。老子始终从天道规律上看待事物。他说:“物壮则老。”强壮的事物跟随的是衰老和死亡,故难长久;另一方面,老子看到了柔弱之水的优胜性,发现了“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道理。在强与弱的两相比较中,他认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强梁者不得其死,而弱小则富有生机。并据此提出“知其雄,守其雌”的持柔守弱的方法,意在保持长久的优胜。老子认为,“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道理人都明白,但实行起来却不易。问题在于:“心使气曰强。”平静如水的心受到气的驱使,就会去逞强。老子因而指出,“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战胜别人只靠一时的力量,能战胜自己的逞强之气,才是真正的强大者。《三国演义》中的司马懿在与诸葛亮对阵的祁山战场上避战守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