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西游记》给我们的教育启示.doc

格式:doc   大小:24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西游记》给我们的教育启示.doc

上传人:xxq93485240 2020/3/3 文件大小:2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西游记》给我们的教育启示.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西游记》给我们的教育启示    《西游记》是一部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神魔小说,大家可能会想《西游记》故事作为娱乐享受还可以,能跟教育扯上关系吗?其实只要我们从一个教育者的角度去“破译”这部小说的隐含信息,就会发现这部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我们会发现《西游记》的原型故事聚焦了许多教育学意义上的深刻话题。其实在取经的故事背后隐含着某些更深刻、更普遍的象征意义,下面我就谈谈这部小说带给我们的三个启示。    一、从师傅看师生关系    孙悟空一生有几个师傅呢?我认为有三个,菩提祖师、如来佛、唐僧。首先说菩提祖师,他是孙悟空的启蒙老师,他是一位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老师,他了解孙悟空的个性,生性顽皮、好表现,但极其聪明伶俐、有悟性。他用戒尺敲悟空头皮三下,石猴就领悟其中玄机,三更夜去师傅处求教。菩提祖师每次都是对他进行单独的课外辅导,这叫做因人而异。所以悟空去菩提祖师的感情非常深,最后几乎是哭着离开的。这就好像我们有些学生对小学的老师感情一直很深是一个道理。那么菩提祖师为什么又逼着悟空离开呢,仅仅是因悟空的一次故意卖弄吗?其实不然,菩提祖师知道自己是启蒙老师,办的是幼儿园,最多是小学吧,孙悟空的卖弄让他明白孙悟空长大了,得换个成长环境了。    再看如来,如来佛祖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呢?他是一位有威信,在学生面前有那么两下子的老师,学生不得不服他,所以在他的手掌心不敢调皮。这样的老师呢,学生怕他,但不一定喜欢他。但如来确实有学问,有本领,所以调皮的学生一般不敢随便调皮,这样的老师神通广大,学生不敢跟他斗的。高压之下班级纪律还是可以的,但缺少一些人情味。    唐僧呢,唐僧是极其富有中国传统教师的特色:威严、沉稳、严厉,还爱生气,无幽默感,总想让学生听话,还有些偏袒爱打小报告的猪八戒。但他却是孙悟空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人物。他有他的教育方式,他苦口婆心、不厌其烦的劝导对经常犯错的学生还真有疗效,他盯班盯得很紧。虽然刚开始学生不喜欢他,但最后,在老师的长期教化之下学生还是明白了老师的一番苦心。孙悟空虽然被赶回家多次,但只要一听到师傅有难立马赶回去搭救,甚至舍命相救。唐僧作为老师做到这个份上,也够自豪的了。所以,老师的苦心一定要让学生理解,教育的力量才会大。    当然在三个老师中,我还是比较欣赏菩提祖师,“亲其身,信其道”嘛。当然我从不认为哪种方法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其他两位的教育方法也值得我们借鉴。    二、从情节看个性成长    《西游记》故事有一百回,我们只说其一。“大闹天宫”是故事中一个重要情节,其实我看此时的孙悟空就是一个初中生。这个故事暗示着逐渐长大的孩子和***社会产生的冲突。孙悟空为什么要到天上去,为什么要大闹蟠桃会呢?要到天上去,因为他不愿再与那些猴子为伍,太没劲了,太弱智了是吧。这个时期的孩子,有心理学研究表明,他已不愿再隶属于原来的儿童集体,又很想被***社会接受。所以你看中学生抽烟的、打牌、谈恋爱的、不服管教的现象时有发生,他们认为自己长大了,但生理上的逐渐成熟,并不代表心理上的成熟,他还不懂社会规则。所以***社会不认可他,他们往往不按牌理出牌啊,与众神仙勾肩搭背、直呼玉皇大帝的名字,见面也不下跪行礼,玉皇大帝那是谁啊,那是师长,这不是不尊敬师长吗,本来好好的社会秩序都被破坏掉了,那怎么行呢。    此时的孙悟空已经是由童年走向青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