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中“科学·技术·社会”栏目的内容,故本课有以下特点:根据“课标”而不是根据“教材”进行教学。拓展这一部分内容,是因为: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广泛和密切,生态入侵的现象也越发严重,造成的危害也越发深重,而海南是我国著名的南繁育种基地、热带树木引种基地及海上贸易通道。充足的阳光、适宜的温度、充沛的雨量极为适应动、植物的生长,生物入侵的事件也常有发生,加强教育,使学生具有正确的科学观、价值观也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如何根据实际需要,创造性地选择、开发、利用教材,以达到《课标》的要求,是每一位教师不可回避的问题,本课就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充分体现了课程对地方的适应性。二、学情分析生物入侵及危害是一种渐进的过程,具有长期性,并且作用范围广,具有宏观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初中学生,尤其是城市的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并由此缺乏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缺乏正确的科学观和价值观。这对于预防和抵御恶性“生物入侵”造成的巨大经济和社会灾难,化解风险非常不利。初一学生好奇心强,具备初步的信息技术素养,会利用网络获取资料,这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开展提供了可能。但学生信息加工和处理能力还比较薄弱,学习交流缺乏群体交流和协同讨论的意识,这有待于教师进行有效的指导。三、,养成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习惯。、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及科学探究的方法。、对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影响,了解人在生物入侵中所扮演的角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和价值观。、分析、归纳等活动,自主构建“生物入侵”的生物学概念,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归纳总结等能力。四、重点难点:。“生物入侵”等生物学概念。、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五、教学设计基于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本节课采用如下的教学设计:,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设计,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交流、表达,自己得出结论的“参与式”、“讨论式”教学,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相互渗透中,最终达到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提高。。六、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诊断性评价(1)关注身边正在发生的生物入侵的有关实例,形成问题意识,激发探究欲望。学生讨论椰子的好处,并探究种、砍的原因。然后利用教室中的联网电脑查询有关资料:(1)?(2)这种害虫的危害性有多大?(3)这种害虫是如何来到海南的?为什么这种害虫会大面积传播?目前有什么方法可以有效控制其危害吗?通过身边正在发生的事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探究欲望。帮助学生明确查找目标,提供查找线索,鼓励学生分工协作,互相帮助,共同完成任务。对于还未能熟练使用网络查找资料的小组给予适当的指导。提示学生所用的查找时间,鼓励不同的小组查找不同的资料,以备交流。(1)利用学生身边正在发生的事件入手,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是课前布置学生查找资料好?还是课内利用已有的教学设备?各有利弊。课前查找,学生有更多时间选择,也为课堂教学腾出了时间;课内查找,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