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二节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第七章认识省内区域〉〉的第二节。区域性和综合性是地理科学的基本特点,但教材在内容选择上没有面面俱到,而是以认识西双版纳的旅游特色为切入点,联系自然与社会经济内容,帮助学生进一步理顺学习区域地理的思路,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节课的内容包括五个方面:地理位置、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多样性的文化民俗、支柱产业旅游业。教材从西双版纳的位置入手,概要分析西双版纳旅游资源丰富的原因,这部分知识和西双版纳的气候特点密切相关,这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关键。西双版纳得惠于大自然的恩赐,形成了独特的热带季风气候,形成了中外闻名的“热带动植物王国”,加上绚丽多彩的中华文化的发展,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和保证。从教材来看,前四个属自然和人文范围,最后一个属经济地理范畴,但这五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主要从自然、人文和经济切入,升华到人地关系。⑴知识目标①.认识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②.了解西双版纳旅游资源优势;③.了解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概况。⑵能力目标①.通过西双版纳丰富旅游资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认识,学会从地理的角度分析旅游发展与自然人文环境的关系以及学会对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②.以西双版纳为例,说明区域环境和区域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③.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策划、表达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④.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⑶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①.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加深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认识。②.树立精诚团结、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及做人的原则,培养学生公平竞争意识;③.发展旅游业中遵循人地和谐发展的原则。①.西双版纳丰富的旅游资源;②.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健康发展。⑴.教学准备①.资料搜集(植物、动物、民族风情)②.民族歌舞准备③.旅游线路的设计④.小品⑵.教法本节的知识多为理解性的知识,侧重对自然环境各要素相互制约关系的理解,要多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以培养学生分析地理的能力。根据初中学生好动、有强烈的求知欲、兴趣多样、模仿能力强等特点,本着求实、探索、自主创新的思想理念,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完善他们的人格与个性发展。本堂课采取室外活动课形式,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⑶学法本课主要是围绕着“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教学理念来开展教学的。教师通过设置教学情境把学生引到课堂教学中来,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爱好、兴趣,然后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并发挥他们的主人翁作用,使他们积极、主动、自觉地投入到课堂练习中来,从而达到学生的自主学习,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进而使他们得到自主的发展。具体地说就是让学生自己从不同角度去想去思,去设计,去组织,去表现,去与外人打交道,去收集,去整理,最后自己总结。《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这节采取“室外课”的形式,事先把学生分成三个组,分别去收集西双版纳的植物、动物和民族风情的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我把整堂课分成了四大板块:第一板块:介绍西双版纳的位置、气候,要求学生填出西双版纳的邻国,时间是7分钟。学生通过读图,找到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并填出(老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