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一、教学任务分析课题张中丞传后叙时间教学目标标标标标标标知识与技能1、读懂文意,辨识、说明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用法。2、了解古代文学家韩愈。过程与方法3、认识本文的主要写作特色是叙事与议论并重,从整体上把握前半议论与后半记叙之间的分工和内在联系情感目标简要分析文中三个正面人物的相互映衬作用,找出文中通过反面人我来衬托正面人物的地方教学重点与难点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它们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二、教学过程设计:集体备课二次备课导入课文作者简介  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后人尊称韩文公。  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对当时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有《昌黎先生文集》  题解  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  张中丞,即张巡,邓州南阳人。开元未进士。安禄山反,张巡起兵抗击,同睢阳(今河南商丘)太守许远共同守护睢阳,被拜为御史中丞,故称其张中丞。  “序”是文章体裁的一种,古人常用它来说明著作写作出版的情况,和对作家作品的介绍评论,一般放在书前,变称作“叙”或“引”。“后序”除具备“序”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本文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  背景  唐隶宗至德二年(公元57年),安庆绪(安禄山之子)部将尹子奇率领12万大军攻睢阳,张巡,许远率兵匕千人坚守数月,终因粮尽兵绝,睢阳陷落,张巡及部将五十余人牺牲,许远被叛军掳至洛阳,不屈而死。睢阳保卫战遏制了叛军的攻势,捍卫了江淮地区人民的生命与财产,为唐军积蓄力量,准备反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因而张巡,许远等人受到了人民的赞扬 传颂。但当时一些坐观睢 阳陷落而不增援的武官,为自己的可耻行为辩解,同某些嫉妒张,许功绩的文人一起,散布流言,对张,许等抗敌英雄诋毁。张巡的友人李翰写了这篇补叙英雄事迹,批驳流言蜚语,弘扬英雄精神,反对藩镇作乱的散文名作。  语言知识点(一)  (1)所欲忠者,国与主耳  者:助词,附在别的词的后面,组成名词性短语。译“所要孝忠的是国家与君主罢了”。  (2)宁能知人之卒不救  宁能:怎么。之: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卒:副词,最终。译“怎么能料到别人最终不来救援呢”。  (3)此矢所以志也  所以:用来……的。志:通“识”作标记。译“这支箭就是用来作标记的”。  语言知识点(二)  特殊句式:  (1)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这句既是状语后置句,又是省略句,应该是“疑之畏死而于贼辞服”。译“怀疑他(许远)害怕死而向敌人说了屈服的话”。  (2)何为久读此:  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何”作介词“为”的宾语前置,应该是“为何久读此”。译“为什么总读这本书呢”。  (3)为所杀:  为所:固定句式,表示被动。译“被武人杀害”。  主题  本文热情地歌颂了张巡、许远、南霁云等为国为民抗击安史叛军而宁死不屈的英雄事迹,批判了那些不顾国家人民安危,忌贤妒能,拥兵谋私的军阀,驳斥了那些小人造谣中伤的流言蜚语,抒发了自己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