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吴振宇摘要:小学生的不良行为广泛存在,主要是由于小学生主观上缺乏独立的道德评价能力,现实中家庭德育滞后、学校德育失位、社会德育缺位。因此,加强学校、家庭教育,净化社会环境,强化“三结合”教育网络功能,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促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成长、成才。关键词:小学生;不良行为;原因;对策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古已有之,今也如此。当今天大讲让孩子成才和成为有用之人的时候,每一个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都应当明白,要让孩子成才,必须首先引导和帮助孩子成人,惟有先成人,方能成龙、成凤。如何有效矫正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已成为当前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无疑会使他们受益终生。一、小学生不良行为的多面表现(一)学校表现学习目的不明确、兴趣不浓,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学习上对自己要求不严,课堂注意力分散,反应不积极,不能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对待作业敷衍了事、急于求成、书写潦草、从不注意作业的规范要求;没有正确的学习姿势,喜欢趴着或躺着看书;沉迷小说、网络等虚幻世界,厌学情绪严重。(二)家庭表现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差,对父母的依赖性严重;劳动意识不强,劳动技能差,怕苦怕累,享乐意识逐渐增长;时间观念不强,贪睡、迟到,不注重学习与休息的协调性;饮食习惯差,不注重合理的饮食规律和健康的饮食卫生;缺乏自主学习的习惯,家庭作业不能够及时完成,经常需要父母督促等。(三)社会表现部分学生在学校里,在老师和家长面前还比较懂事理,一旦离开学校,离开父母和老师的监督,其行为表现则令人担忧,如:交通规则意识淡薄,闯红灯,过马路不走人行道;公共秩序意识淡薄,乘公共汽车,去商场购物,参观旅游等没有排队意识;社会公德意识缺失,在公交车内,在商场,广场,饭店等公共场所喧哗嬉闹;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在上下学或参观旅游过程中随手乱扔杂物,随手摘花折枝,随意在公园的草坪上玩耍疯闹,甚至有意毁坏公物等。二、小学生不良行为形成的原因(一)客观原因1、家庭教育滞后(1)家长认识上的误区许多家长认为,无论从学识和品行方面老师的教育方法都是系统全面的,思想上完全依赖于学校教育,而忽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他们甚至错误地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没有什么好担心,长大了懂事了自然而然就会好好读书,好习惯也就会随之形成。(2)家长教育上的误区一是教育方法不当,简单粗暴、缺乏耐心、引导不够,轻则训斥责骂,重则棍棒相加,把子女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造成子女对父母的畏惧和反抗心理;二是过分溺爱。现在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的宠爱,使孩子娇生惯养,成为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同时也使得大家对孩子同一习惯的评判标准不一,让孩子无所适从,思想上产生混乱。他们不会认为他们的行为习惯不对或不好,只是简单地评判父母哪个对他好哪个对他不好。(3)家庭的不良影响一是父母、长辈行为不良、举止不雅,言传身教影响差。小孩子的模仿能力特别强,很多习惯都源于模仿,孩子多次简单重复就自然地形成了习惯。一般孩子出现的不良习惯大多源于父母和家长的影响,一些家长不文明的语言,打牌、玩游戏、睡懒觉、随地吐啖等不良习惯无时不刻不在影响着孩子。二是家庭结构缺损,孩子缺少父爱或母爱,得不到家长的细心调教和关怀,造成孩子心灵的严重创伤,使孩子生活上满足不了需要,在行为习惯养成方面更是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