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3
文档名称:

刘静论文.doc

格式:doc   大小:57KB   页数:2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刘静论文.doc

上传人:wxc6688 2020/3/8 文件大小:5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刘静论文.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刘静论文小学低段数感培养的策略研究刘静[摘要]本研究以一年级至三年级学生为主体,研究内容主要依据小学生的发展规律研究有效的课堂数感培养策略。本研究从《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角度出发来分析数感的内涵和构成要素及小学数感培养的内容,依据数感要素试卷的调查结果分析小学数感发展的规律并研究有效课堂数感培养策略。[关键词]小学生数感培养教学策略在1954年正式提出数感概念后,美国学校数学标准委员会在1987年提出“数感”是有效的数学教学计划成分之一,并将学会用数学的方式去推理、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基本目标。在2001年我国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于推理能力,并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人们很惊叹和怀疑小鸟怎么会这么聪明,因为一年级也才刚开始学****10以内的加减法,人们会猜测饲养员做了一些手脚,因为在一般人看来鸟事不会有数量的概念的,但是美国的约翰。巴罗在《天空中的圆周率计数、思维及存在》中就已指出某种动物具有原始数量的概念,他们能够区分集合的大小,只要涉及的数量不大。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他们放置两堆种子,当两堆种子的数量分别是较小的数量3和1、4和2、以及4和3时,大部分小鸟总是选择数量最多的那堆,而两堆种子的数量较大时如为4和5的时候,大多数小鸟就不知道哪堆的数量多了。。如春秋战国时期的筹算,之后又发明了珠算。从15世纪开始,中国珠算逐渐传入日本、朝鲜、越南等地,对这些国家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又经欧洲的一些商行家把它传入西方。唉明代,珠算完成了普及并最终彻底淘汰这一过程,直至今日,还有幼儿在学****珠算。,它是孩子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教育方法;具体的说,一次考试成绩发到手中学生会想到,我比同桌多几分,我比上次进步了几分。一本厚厚的书,学生会估计,这本书有多少页呢,等等„„都是数感的体现。《数学课程标准》关于学****内容中有六个重要概念,即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数感摆在了首要位置,也是第一次明确把数感作为数学学****内容提出来。可见,理解数感,让学生在数学学****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新课标十分强调和重视的问题。在小学数学低段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本篇论文中,我将结合低段西师版教材,浅谈培养小学儿童数感的主要途径。,感受数的存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有数学问题。教学时要紧密联系生活,让知识与生活“亲密接触”。培养数感就是要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思考生活中的问题,体会数学的实用性和工具性。例如:在认识1到5这些数时,除了会书写这些数,会数物体的个数外,应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说有“1”的词语,1句话,1支香蕉,1根小棒,1头大象。根据学生的基础,也可以用“1”说一句话,叔叔给我1颗糖;妈妈买回1袋米;我家有1条小狗;我有1个好朋友;教师里有1盏灯;让学生理解1可以表示很多不同的东西。接着的2、3、4、5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小孩熟悉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数的存在。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最熟悉的就是自己的玩具,应为每个孩子都有很多玩具,此时教师可以创设小朋友玩玩具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同时出示一系列杂乱的小玩具,让学生在里面去发现数,并自主的把数读出来。2把水枪,3只玩具熊„,也可以出示家里的水果篮,让学生找出里面的数,2个苹果,3个梨子„、美观古希腊数学家普洛先斯说过:“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小学数学教材中的阿拉伯数字符号,可以说是当今世人共识的最简洁的语言文字,用这10个有限的符号能写出无限多的数。客观世界中众多的物体的数量都可用这些数来概括,如一年级学生学****数学时,就把实际生活中的一个苹果、一支铅笔、一只鸟、一架飞机、一张桌子„„用简单的1来表示;用加、减、乘、除四个符号,又准确地表达客观世界中所有无穷无尽的运算算式。这与作曲中凭借7个音符能写出各种令人心醉的乐章一样,具有赞叹不尽的简洁美。例如:乘法的初步认识中,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2+2=2×22+2+2=2×32+2+2+2=2×42+2+2+2+2=2×52+2+2+2+2+2=2×62+2+2+2+2+2+2=2×72+2+2+2+2+2+2+2=2×8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