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小学数学在教学过程的德育渗透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然而数学是自然科学,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一加一等于二,有什么德育可教呢?我认为此言差矣。赫尔巴特曾经说过:“我想不到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正如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德育教学如细雨,润物无声,各科教学是沙土,无时无处不渗透着细雨之水;学生似小草,吮吸着沙土里的水份。因此,数学教学中也可以无时无刻都渗透得教育。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就是将德育本身的因素与数学学科所具有的德育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认为有下面的一些方法。第一、“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在教学中,教师要诚于衷而行于外,应满腔热情、精神饱满地出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以自身的工作态度和情感去感染和影响学生。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人格魅力。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还有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第二、利用教材,充分发掘德育材料小学数学教材本身具有内在的科学体系和逻辑体系,同时也蕴含极丰富的德育因素,所以寓教育于教学中,是通过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实现的。教材里蕴含有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因素,教材中的数学史料介绍了我国古代数学家对数学研究的突出贡献。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可以告诉学生:~,比欧洲数学家要早一千多年,从而对学生进行祖国灿烂的文明史教育,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和自豪感。再如:“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四舍五入法进行计算的国度”“小数是我国最早提出和使用的”等等,灵活运用这些材料,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豪感,激励他们勤奋学习,为国争光。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和发挥这些数学史料的教育作用,组织学生认真阅读,使之在阅读、思考中受到教育。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很多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但这些观点比较隐蔽,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加以发掘。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推导“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时,首先把圆柱的底面分成16个相等的扇形沿着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这样就得到了16块体积大小相等、底面是扇形的形体。让学生拿出学具动手拼出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再通过观察比较:(1)已拼成的近似的长方体和圆柱相比,体积大小没变,形状变了。(2)拼成的近似的长方体和圆柱相比,底面的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近似的长方形,而底面的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3)近似的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