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反“家暴”警察该不该冲在第一线.doc

格式:doc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反“家暴”警察该不该冲在第一线.doc

上传人:xxj16588 2016/2/27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反“家暴”警察该不该冲在第一线.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三分之一家庭存在家庭暴力警察何时干预引发争议反“家暴”警察该不该冲在第一线根据全国妇联调查,我国每3个家庭中,就有一个家庭存在家庭暴力,且施暴者9成以上为男性。在中国反“家暴”的十年道路探索中,警察干预被视为有效路径,但由于警察角色的双重隐喻(公权力与传统社会性别理念),其介入家庭事务的时机与边界难于把握,甚至存在“第一道防线”还是“最后一道防线”的巨大分歧。其背后所折射出的,则是中国反“家暴”路上的诸多博弈法治周末见****记者莫静清法治周末记者陈磊发自北京联合国数据显示,全世界每18秒就有1名妇女受到虐待。而全国妇联的调查,%;,有近1亿个家庭存在着家庭暴力,且施暴者9成以上为男性。%对应的另一组数字是,只有16%的女性承认遭受过配偶的暴力。这一数据亦可解读为,相当比例遭遇过“家暴”的妇女即使在问卷中也保持缄默。来自海南省女子监狱的调查数字:该监狱中,因以暴制暴杀死施暴人入狱的女犯的数量高居第二位,仅次于毒品犯罪。2008年全国妇联、公安部、民政部等七部委颁布《关于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若干意见》,明确公安机关在“家暴”防治工作中负有预防、调解、出警、取证等职责。现在已很少有人否认国家力量介入反“家暴”领域的必要性,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已将家庭暴力报警纳入“110”出警范围。如今难于把握的,是公权力介入私人家庭的时机与边界。这其中,警察角色符号隐喻双重———公权力与传统社会性别理念。“家庭成员一旦发生肢体施暴行为,只要报警,警方有权且必须干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系教授李玫瑾对《法治周末》记者表示,任何一次“家暴”都不能排除日后衍生出人命的潜伏危险。“好比大街上一个人殴打另一个人,你会不会坐视不管?”浅显的类比思维在文化情境中遭遇的情况很复杂,“我们在大街上看见一个男人殴打一个女人时,往往会毫不犹豫地上前制止。但如果这个男人说这是我的老婆时,人们的立场会不会有所犹豫甚至放弃”?年届七旬的中国法学会反“家暴”网络理事会主席、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陈明侠说。“家暴”嵌入中国语境在反家庭暴力的历程中,3年前发生在安徽省桐城市的高庆芝遭受严重虐待一案总被提起。高庆芝的身上多处骨折、右眼球破裂、钢筋从下身捅进腹腔刺破多个脏器。案发后,由于情节恶劣,引发全国广泛关注。随即,当地公安机关亦迅速破案,捉拿其丈夫归案。据了解,案发前,高庆芝已遭受其丈夫多次“家暴”。从高庆芝的遭遇中可以看到,这一悲剧酿造的过程里似乎有着诸多无需干预、足以忽视后果的理由:“老婆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打是亲骂是爱”、“打好的婆娘揉好的面”、“清官难断家务事”、“宁拆一座庙不毁一门亲”等俗语为此提供了诸多“合理”注解。20世纪90年代以前,在中国的语境中,虽然有虐待妇女、***等概念,却并无“性别暴力”和“家庭暴力”概念。“当时,绝大多数妇女遭受家庭暴力,都不会选择报警。因为即使报警,当地派出所也会认为,这属于家庭纠纷,一般情况下也不会出警;即使出警,除去严重的刑事案件,受害者伤情未达到‘伤害’程度的,警察也不会处理。”陈明侠对《法治周末》记者说。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中国的召开,让中国媒体、妇女活动家较广泛地采用了“性别暴力”和“家庭暴力”概念,并以社会性别和妇女权利的框架分析来应对性别暴力。根据最高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