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教师公招教育心理学 一、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P131 :(1)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认知活动是从简单、具体不断向复杂、抽象发展;认知活动从无意向有意发展;认知活动从笼统向分化发展。(2)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连续性和阶段性并存;发展具有定向性与顺序性;发展表现出不平衡性;发展的共同性与个别差异性。  P131 (二)心理发展的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发展史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互相作用中实现的。她把儿童认知发展分为一下四个阶段:(1)感知运算阶段(0——2岁)这一阶段的儿童的认知活动主要是经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取动作经验,形成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逐渐获得课题的永久性概念。(2)前预算阶段(2——7岁)这一时期,儿童已经将上一阶段获得的感觉运动行为模式内化为表象模式,具有符号功能,开始能够运用语言或较为抽象的符号来表示她们经历过的事物。(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发生重组和改进,开始具有一定的弹性。(4)形式运算阶段(11——成人)这一阶段儿童逐渐从依赖于具体内容的抽象思维中摆脱出来,而逐渐进入脱离具体内容的抽象思维的认知发展阶段。  P132 :婴儿期():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儿童期(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学龄初期(5岁):主动内疚的冲突;学龄期(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青春期(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成年早期(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成年期(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成熟期(65岁):自我调整与绝望的冲突。  P133 :(1)心理发展观:维果茨基界定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 (2)心理发展原因:心理机能的发展是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收到社会规律的制约;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中经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系统,从而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结果。    (3)“最近发展区”的提出: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必须考虑儿童已达到水平并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在确定儿童发展水平及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承认帮助能够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或者借助于她人启发帮助能够达到的较高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能够“创造”学生的发展。P134 (三):略P135 :准备状态是指儿童身心发展达到适宜学习某种事物的状态。学习准备状态大致有三:生理方面的发展状态;智力和技能方面的准备;非智力因素。P136 :(1)教育的目的性、方向性要明确;(2)教学内容要适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3)要选择适当的教育和教学方法,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能集中注意,添加活力。(4)要考虑到家庭和社会环境的作用,尽可能做到互相配合、协调一致;(5)教育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P137 (四)、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略P137 二、学习与学习理论 (一):广义:指从低等动物到人类在后天生活中,经过活动、练习,获得行为经验的过程。  狭义: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P144 :(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上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2)人类的学习实在改造客观varscript=('script');='';(script);世界的生活实践中,在与其它人的交往过程中,经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3)人类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P144  :(1)学生学习的根本特点,在于它是接受前人经验,是一种接受学习。 (2)学生的学习具有间接性的特点;(3)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受教育的过程;(4)学生是学习的主体;(5)学生学习是按照预定的教学计划系统连续地进行。  P145 (二)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经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