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爱与牺牲(陈晓薇)爱与牺牲———浅评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高三(9)班陈晓薇曾在一次旅途上随身携带了厚厚的两本《罪与罚》。本无意细读,在苏联式的文学批评陀思妥耶夫斯基并不受欢迎。人们高度肯定他的艺术才华,但对方法被奉为圭臬的中国,他的写作风格和思想却颇多微词。热情的革命斗士认为他的作品鼓吹忍让、宽恕,弥漫着悲观厌世的氛围,高尔基说:“就表现力来说,他的才能只有莎士比亚可以同他媲美,但对于他的祖国,他有过不好的影响。”托尔斯泰叹息他“不能奉为后世楷模。”哈洛卜伦写《西方正典》时未选陀思妥耶夫斯基并称他的作品“总有一股邪气。”带着这样的印象,我翻开了《罪与罚》。没想到竟欲罢不能。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营造的罪孽悲剧的气氛中我不由自主地就有了一种深深的痛苦、紧张和不安。我不由得感受到人确实是有罪的„„想着,看着,觉得从心理上一下子接近了这位饱受误解的大师。因为他写出了人性中的病态就被诬蔑为一个病态的人。其实只有内心温暖的人才格外感到世界的寒冷。没有对美好精神价值的感知,怎么可能感受到这种病态,后来,看了很多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在读完他的《白痴》后,我感到尽管声名不如为作者带来世界性声誉的《罪与罚》,思想深度不如他的哲学人生反思巨著《卡拉马佐夫兄弟》,但“于我心有戚戚焉。”这部小说不仅充分显示了作者高度艺术才华,更凝聚了作者思想的结晶和对人性最美好的理解。解读《白痴》,“爱与牺牲”成为萦绕心间的四个字。罗戈任爱纳斯塔西娅。罗戈任和梅什金公爵在火车上不期而遇,他就向公爵表示了他对这位绝世佳人的热恋。罗戈任对纳斯塔西娅的迷恋在书中有目共睹。“门帘刚揭起,他一看见纳斯塔西娅?费利帕夫那,———其余的一切对他已停止存在„„似乎在等待自己的判决。”所以,当他继承了百万遗产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用遗产去争夺纳斯塔西娅。然而,他和书中的其他男子一样,迷恋她,是爱她绝色的容颜。交织在他和纳斯塔西娅之间的是肉欲之爱。非我莫属的豪爽天性和被社会扭曲的性格让他的爱是炽烈的,同时也充满了强烈的占有欲。所以,他出于妒忌,最终杀害了纳斯塔西娅。爱,不应该是占有,而应该是甘愿牺牲,在甘愿牺牲中爱才得以成全。如果像梅什金所想:“他有一个巨大的心,可以忍受痛苦,也可以发出同情。在他知道了所有的真相,相信这受了残伤、半疯的女人是如何一个可怜的生物的时候,--难道他当时不会宽恕她以前的一切,宽恕他所受的一切痛苦吗,难道他不会成为她的仆人、弟兄、知己和守护神吗,”结局会不会不同呢?。他的爱只想占有,然而他的双眼被情欲和妒忌蒙蔽了,爱情和怨恨其实已经分不清了所以对纳斯塔西娅来说,他只是个可怕的抢夺者。最终,这种狭隘的爱杀死了纳斯塔西娅,也牺牲了自己的灵魂。伊鲍利特爱思想。新的一代在书中以咄咄逼人的方式表述着他们的思想。如伊鲍利特,身患痨病的他敏感而自尊、颖悟而早熟,内心世界丰富多变,不可遏止的追求真理而又经常动摇不定。如在列别杰夫家中,他痨病发作,向人群坦言道“您知道我的岁数并不只有十八岁,我已经有多少时候躺在这枕头上面,有多少时候向窗外看望,有多少时候思考„„”尽管他还没有成形的、稳定的思想,但他热爱思考,极其珍视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其实这种爱,甚至到了精神自恋的地步。这从他对公爵复杂的感情上可见一斑。有时,他极疯狂的愤怒地对梅什金叫嚷:“而你、你这个假善的、糖蜜的灵魂、白痴,做慈善事业的百万富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