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9
文档名称:

安徽省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规划.doc

格式:doc   大小:72KB   页数:1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安徽省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规划.doc

上传人:799474576 2020/3/14 文件大小:7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安徽省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规划.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安徽省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规划(2009—2020年)安徽省环境保护厅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〇一〇年七月目录一、我省农村地区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一)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安全问题突出 1(二)农村生活污染依然严重 1(三)农业生产环节环境污染突出 2(四)农村地区工业企业污染严重 2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2(一)指导思想 2(二)基本原则 3(三)规划目标 4三、主要任务 5(一)保护农村饮用水水源,保障农村饮水安全 5(二)推进生活污染治理,改善农村生活环境 6(三)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引导农村工业集中发展 8(四)加强农业生产污染防治,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9(五)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保障农产品安全 11(六)保护农村生态环境,营造和谐人居 12四、保障措施 13(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机制 13(二)保障资金投入,发挥市场机制 14(三)强化科技支撑,加快成果推广 14(四)完善相关法规,提供政策支持 15(五)健全监管体系,提高监控能力 15(六)开展宣传培训,鼓励公众参与 16五、建立重点工程项目库 17农村环境保护事关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事关全省人民的福祉,事关我省的可持续发展。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我省农村地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切实改善农村地区生产生活环境,根据环保部印发的《全国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规划纲要(2007—2020年)》,并结合我省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实际,编制《安徽省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期为2009—2020年,规划基准年为2008年,规划时段共分为近期和远期两个时段,其中近期为2015年,远期为2020年。一、我省农村地区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安全问题突出农村饮用水基础状况和污染状况不清,农村居民饮用水环境安全隐患较多,部分农村人口饮用水安全得不到保障,突出表现在:部分乡镇集中饮用水源地存在砂厂、码头、网箱养殖等设施;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存在生活污染源;饮用水源地环境监管不到位,没有制定和完善应急预案。(二)农村生活污染依然严重全省农村地区每年大约产生1800万吨生活垃圾和5亿多吨生活污水。目前,全省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的处理率仍然较低,均只有10%左右。全省农村地区卫生厕所普及率较低,村庄总体布局较为混乱,基础设施十分薄弱,环境脏、乱、差现象较为突出。(三)农业生产环节环境污染突出农用化学品的不适当投入使土壤和水体环境污染日益突出。根据第一次全省农业污染源普查结果,全省种植业农药使用量(折纯),化肥使用总量(折纯)达310万吨,。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不仅造成有效利用率偏低,污染土壤、水体,而且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省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较低。全省秸秆年产生量约4900万吨,综合利用率仅为53%;,年残留率高达20%;全省畜禽养殖业污染物年产生COD约172万吨、、,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一般只有30%左右;、总氮约3200吨、总磷约610吨,污染物处理率低于20%,全省多数大中型水面,因发展水产养殖业,水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生态功能逐渐衰退。(四)农村地区工业企业污染严重分散在农村地区的工业企业大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管理粗放,污染治理设施不配套或运行不规范,环境污染点多、污染面广;部分工业企业污染源与农田、农村居民点交织在一起,极易引发局部农村环境污染问题,造成环境纠纷。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坚持以农村环境污染防治为中心任务,“不欠新账、快还旧账”。以淮河、巢湖流域、城乡结合部和重点乡镇为防治重点,加大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治理力度,重点解决影响群众健康和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等突出环境问题,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生活方式的转变,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防治结合。区分农村污染类型和特点,重点建立环境污染预防机制,通过源头控制、过程管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进行环境污染综合治理。,突出重点。农村环境问题成因复杂,难以在短期内解决,必须进行近远期、城乡间的统筹规划,优先解决淮河、巢湖等重点流域内影响面大、矛盾突出的环境问题,分步实施,逐步推进。,分类指导。结合实际,按照各地自然生态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采取不同的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对策和措施。积极探索适合不同区域特点的治理技术,不断提高治理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