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肖培东教《琵琶行》.doc

格式:doc   大小:23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肖培东教《琵琶行》.doc

上传人:业精于勤 2020/3/16 文件大小:2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肖培东教《琵琶行》.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一直成为我心里很冲击的歌,就因为诗歌中的震撼。上周二(12月14),去苍南开课,我还是选择了《琵琶行》,不为别的,就想给自己一个再创造的机会。以前的教案感觉很顺畅,可我总觉得不够淋漓不够痛快。板块的痕迹太明显,学生的升华还欠缺,或者说,真正走进还需要一段路程。我很冒险地选择《琵琶行》,也没做过细的思考,就去苍南。那晚,酒喝得很多,醒来时凌晨三点,我开始备课。喝酒误事,我不再期待酒精中的灵感。我想读《琵琶行》,我就觉得只有读是最好的教学手段于《琵琶行》,任何讲解都是苍白的,我用最语文的方法教《琵琶行》。“一钩已足明天下,何况清辉满十分!”琵琶三弹美韵扬,名诗三绝万古传。《琵琶行》之因此卓绝千古,就是因为诗中有三绝。第一绝是白居易用出神入化的语言写出了琵琶女的绝顶艺术才华;第二绝是白居易用高度凝练的笔墨形象地概括了琵琶女的生平,写出了千千万万个歌***的典型命运;第三绝是白居易用一颗伟大的爱心,把琵琶女的命运与自己的命运联系起来,写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不朽名句。北京大学的孔庆东博士称此为“三绝”。毛泽东主席曾评价说:“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在天涯,作者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的心情。白诗高处在此,不在她处,其然岂其乎?”此论堪称高远。我重复地凝视着这些点评,感觉到以前看人教《琵琶行》,或者自己教《琵琶行》,更多的是把握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同”上,往往简单找了几个方面的共同点就了事,其实还是不得其深。作者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的心情,毛主席的话真是精辟。诗人作为封建官吏和文人,不以琵琶女身份地位为卑,能倾听她的音乐和话语,而且表现出深切的同情,从而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千古长叹。这才是最让人敬服的地方。伟大就在这里!我的设计是这样的,粗读之后直奔第二次琵琶弹奏的描写,这是本诗的重要内容,也是三次弹奏中描写最精彩的一次。重复读。三个主问题架构课堂。“一曲琵琶曲,你听(读)出了什么?”,回答“才华、身世、情感……”在问答间熟读这段,体会白居易诗歌中的音乐绝与形象绝。才华中有琵琶女的才华,也有诗人的才华。 “从这篇《琵琶行》中,你能读出诗人的——?”回答“眼泪、真情、共鸣、理解、尊重、才华、坎坷、孤独、哀怨、控诉、……”最后教师指向“平等中的伟大”,归结于“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人一句上。“《琵琶行》千古绝唱,绝在何处?”三绝逐一展现,诵读逐一跟上。诗从肺腑出,笔落惊风雨。让学生理解诗人的伟大理解诗歌的不朽。这是我的理想课堂的设计。实践中,发现对学生学情的估计还是有点不够,但我并没有慌乱。老师没有选择学生的权利,开课也没有选择足够预****的权利,任何学生的不足都是我们老师要珍惜的东西。现在的自己,对完美与流畅已有了另外的感悟。设身处地地从学生角度思考问题,而不过于追求华丽与流畅,才是真实的教学。公开课就是常态课。当她们读得越来越好的时候,我知道,我找到了信心。我是让你们进步来的,我是帮你们学****来的,我是带你们读书来的。是带,不是代。我一定要这样告诫我自己。在琵琶女的身世中,我过于强调和音乐的结合,课后一女教师给我指出了这点,我觉得很有道理。我还是不舍得丢掉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确实感觉有点生硬。以后应该就是这琵琶声能诉尽心中哪无限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