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古诗教学的价值取向言归正传,我先说说古诗教学的价值取向。第一,古诗教学究竟是理性为重还是诗性为重;第二,究竟是意思为重还是意象为重;第三,究竟是独感为重还是共感为重。我们先说第一个价值取向:理性为重还是诗性为重?《沧浪诗话》中说:“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可是我们许多老师把诗当成地理来教,当作历史来教。去年我在大连上《枫桥夜泊》,上完后有个互动,一位老师给我递纸条,说:“王老师,你这《枫桥夜泊》上得,那真叫怎一个‘愁’字了得呀!‘月落’是愁,‘乌啼’是愁,‘江枫’是愁,‘渔火’是愁,‘愁眠’更是愁。但据我所知,其实‘江枫’不是你在课堂上让孩子们想象的‘江边的枫树’。‘江枫’是两座桥的合称,一座叫江村桥,一座叫枫桥。那里还有两座山:乌啼山和愁眠山。我想说的意思是:张继写这首诗其实很简单。不就是看到什么写什么嘛!看到月亮写月亮,看到乌啼山就写乌啼山呗。看到前面有两座桥,一座叫江村桥,一座叫枫桥,受字数限制,就将它们合在一块简称‘江枫’了。没有那么多的愁啊!”他要我回答这个问题。我说:“是啊,那里确实有一座枫桥,原来叫封桥,为什么叫‘封桥’呢?古运河分外运河和内运河,内运河主要是泊船的,大的船不让进。这座桥拦在那里,起到一定的封闭作用,所以称为‘封桥’。后来据说因为名字不好听,改成了现在这个名字。我上的是什么?我上的是诗,不是中国地理啊。也许吧,那里确实有一座山叫乌啼山,也有一座山叫愁眠山,也许那两座桥的合称叫江枫,但是你想一想,当诗的整体意境出来以后,你觉得是把江枫当成江边的枫树那种有着浓重的悲秋意味的意象好呢?还是把诗意还原为两座冷冰冰的桥来得好呢?”如果按照这种逻辑解诗,许多诗都有问题。“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千里以外的莺啼你听得到吗?别说千里,百里也听不到啊!顶多三里,要不改成“三里莺啼绿映红”?“南朝四百八十寺”,烟雨茫茫,一片朦胧,那么多的寺庙能看到吗?这样解诗会出大问题的。诗的逻辑,是情感的逻辑、生命的逻辑。因此,古诗教学应以诗性为重。第二,意思为重还是意象为重?教古诗最怕字字落实,这是我的观点。举个《红楼梦》的例子。香菱想学诗,她对黛玉说:“我特别喜欢陆游的诗……”黛玉一听,赶紧打住:“别,别,这就坏事儿了。只有你们这些不懂诗的,见了浅近的就爱。如果你真想学诗;建议你先去读摩诘的诗。”就是王维的诗,而且专学他五言的,王维诗最好的就是五言的。王维的读熟了,再读老杜的;老杜的读熟了,再去读青莲的。每人一百首。你看黛玉多会挑诗啊!有句话叫“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不免为下”。要么不学,要学就学最好的。香菱很听话,读去了。过了一段时间,香菱来向黛玉汇报。黛玉问她有啥心得,她说:“依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那感觉像是嘴里含了个几千斤重的橄榄。”几千斤重的橄榄,回味无穷啊!黛玉说:“不忙,不忙!你举两个例子让我听听。”香菱举了三个,第一个例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下面是香菱的原话:“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香菱聪明啊!就这一句话,她已经懂了诗的“三昧”了。香菱这番话里边,最重要的是一个字——“见”,倒像是见了这景的。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