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6
文档名称:

诊断学总结.doc

格式:doc   大小:6,095KB   页数:4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诊断学总结.doc

上传人:书犹药也 2020/3/16 文件大小:5.95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诊断学总结.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诊断学总结第一篇常见症状第一节发热【定义】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1、正常人体温一般为36~37℃左右2、在24小时内下午体温较早晨稍高,剧烈运动、劳动或进餐后体温也略升高,但一般波动范围不超过1℃。3、妇女月经前及妊娠期体温略高于正常。老年人因代谢率偏低,体温相对低于青壮年。另外,在高温环境下也可稍升高。【发生机制】1、致热源性发热(1)外源性致热源:多为大分子物质,不能经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是经过激活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使其产生并释放内源性致热源。包括①各种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②炎性渗出物及无菌性坏死组织③抗原抗体复合物④某些类固醇物质⑤多糖体成分及多核苷酸、淋巴细胞激活因子。(2)内源性致热源:又称白细胞致热源,如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和干扰素等。2、非致热源性发热(1)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颅脑外伤、出血、炎症(2)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癫痫持续状态、甲亢(3)引起散热过少的疾病:广泛性皮肤病变、心衰【病因与分类】1、感染性发热:各类病原体引起的感染2、※非感染性发热:(10类)(1)血液病:白血病、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2)结缔组织疾病:SLE、皮肌炎、硬皮病(3)变态反应性疾病:风湿热、药物热、溶血反应(4)内分泌代谢疾病:甲亢、甲状腺炎、痛风(5)血栓及栓塞疾病:心肌梗死、肺梗死、脾梗死(6)颅内疾病:脑出血、脑震荡、脑挫伤(7)皮肤病变:广泛性皮炎、鱼鳞癣(8)恶性肿瘤:(9)物理及化学性损害:中暑、大手术后、重度***中毒、内出血、骨折(10)自主神经功能紊乱:①原发性低热②感染治愈后低热③夏季低热④生理性低热【※临床表现※】1、※发热的分度(以口腔温度为标准):①低热:~38℃②中等热度:~39℃③高热:~41℃④超高热:41℃以上2、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了解):①体温上升期②高热期③体温下降期【※热型及临床意义※】(了解)(定义及代表性疾病)热型定义、特点代表疾病稽留热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伤寒高热期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重复交替出现疟疾、急性肾盂肾炎波状热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重复多次布氏杆菌病回归热体温急剧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回归热、霍奇金病不规则热体温无一定规律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伴随症状】寒战:大叶性肺炎、败血症、急性胆囊炎、疟疾结膜充血:麻疹、流行性出血热、斑疹伤寒单纯疱疹:大叶性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淋巴结肿大:风疹、转移癌、白血病、淋巴瘤肝脾肿大:病毒性肝炎、肝及胆道感染、白血病出血: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肝炎、急性白血病关节肿痛:败血症、猩红热、布氏杆菌病、风湿热皮疹:麻疹、风疹、猩红热、水痘、斑疹伤寒昏迷:先发热后昏迷(流脑、斑疹伤寒、乙脑、中毒性菌痢、中暑);先昏迷后发热(脑出血、巴比妥类药物中毒)第三节水肿【※定义】人体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使组织肿胀。可分为全身性水肿和局部水肿。【发生机制】(了解)1、※毛细血管血流动力学改变(1)毛细血管内静水压增加(2)血浆胶体渗透压增加(3)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增高(4)组织间隙机械压力降低(5)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2、钠水潴留3、静脉、淋巴回流障碍【病因与临床表现】1、※全身性水肿:以心、肝、肾疾病所致为主。(1)※心源性水肿:主要是右心衰竭。①水肿特点:◆见于身体低垂部位(踝、腰骶部);活动后出现,休息后减轻/消失。◆对称性,凹陷性。◆上行性,发展缓慢,严重时出现浆膜腔积液。伴尿少、体循环静脉瘀血(颈静脉怒张、肝肿大、肝颈静脉反流征阳性)②机制(2)※***性水肿:见于各型肾炎和肾病。①水肿特点:◆自眼睑、面部开始,呈下行性、发展迅速、重者全身水肿。◆水肿组织软,移动性小。◆伴少尿,尿检异常(蛋白、血尿、管型)、血压升高与肾功损害。②机制(3)※***性水肿:失代偿性肝硬化①特点:◆自足踝部开始上行发展,腹水明显。◆伴脾大、腹壁V曲张与食管胃底V曲张、蜘蛛痣、黄疸与肝功障碍。②机制:门脉压力↑、低蛋白血症、肝淋巴液生成↑、继发性醛固***↑(4)内分泌代谢疾病所致水肿①甲状腺功能减退症②甲状腺功能亢进症③原发性醛固***增多症④库欣综合征⑤腺垂体功能减退症⑥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