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混凝土结构自防水以混凝土自身的密实性而具有一定防水能力的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结构形式称之为混凝土结构自防水。它兼具承重、围护功能,且可满足一定的耐冻融和耐侵蚀要求。随着混凝土工业化、商品化生产和与其配套的先进运输及浇捣设备的发展,它已成为地下防水工程首选的一种主要结构形式,广泛适用于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地下工程的建(构)筑物。例如地下室、地下停车场、水池、水塔、地下转运站、桥墩、码头、水坝等。混凝土结构自防水不适用于以下情况:、遭受剧烈振动或冲击的结构、环境温度高于80℃的结构,。混凝土结构自防水可采用不同品种的混凝土进行浇筑。防水混凝土应用技术发展至今已获巨大进步,特别是在有效地提高混凝土密实性和抗裂性方面,一些新品种、新技术的开发已处于。现将简况叙述如下:20世纪50年代以德国提出获得最小孔隙率的骨料连续级配曲线为理论依据,采用骨料级配防水混凝土。但因其对级配要求十分严格,必须按曲线筛分大量石子,费工费时,劳动强度大,施工效率低,不适合中国国情,难以推广。60年代,冶金部建筑研究总院提出富砂浆理论,研制成以调整混凝土配合比各项技术参数而获得最小孔隙率的普通防水混凝土。由于其施工简便、节省劳力、效率高、工期短,适合中国国情,得到广泛应用。70年代,因多种外加剂的开发,外加剂防水混凝土应运而生。它是用掺入适量外加剂的方法,改进混凝土内部微观结构,减小孔隙率、增加密实性、提高抗渗性。上述各种混凝土均未能有效遏制混凝土开裂这一降低抗渗性的另一重要因素的产生。80年代后期,中国研制、开发并获得推广的补偿收缩混凝土有效地以自身适度膨胀抵消混凝土收缩裂缝;同时水泥水化物结晶体体积增大,将水泥石中的孔隙填充堵塞,减少孔隙率,而使抗渗性大为提高。近些年来,又有一批新型防水混凝土应用在工程上。例如:聚合物水泥混凝土、纤维抗裂防水混凝土,以及高性能防水混凝土等。1普通防水混凝土1-1影响防水混凝土抗渗性的技术参数普通防水混凝土应用技术在中国已有40多年的历史。根据经验,以调整和控制混凝土配合比各项技术参数的方法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性是行之有效的。:最少不得少于300kg/m3;当掺有活性掺合料时,不得少于280kg/m3。:宜为35%~45%;泵送混凝土的砂率可为45%。:宜为1:2~1:。:。:不宜大于50mm。对于预拌混凝土,其入泵坍落度宜控制为100~140mm;入泵前坍落度每小时损失值不应大于30mm,总损失值不应大于60mm。应予注意的是,不能以上述技术参数的限值组成混凝土配合比,而是应在技术参数的限值范围内进行选值、经过试配求得符合设计要求的防水混凝土最佳配合比。1-。在不受侵蚀性介质和冻融作用的条件下,宜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若选用矿渣硅酸盐水泥,则必须掺用高效减水剂。在受侵蚀性介质作用的条件下,应按介质的性质选用相应的水泥。例如:在受硫酸盐侵蚀性介质作用的条件下,可采用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或抗硫酸盐硅酸盐水泥。在受冻融作用的条件下,应优先选用普通硅酸盐水泥,不宜采用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和粉煤灰硅酸盐水泥。不得使用过期或受潮结块的水泥;不得使用混入有害杂质的水泥;不得将不同品种或不同强度等级的水泥混合使用。;泵送混凝土,石子最大粒径应为输送管径的1/4;%;含泥量不得大于1%、%;不得使用碱活性骨料;其它要求应符合现行《普通混凝土用碎石或卵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3-92)的规定。;%,%;其它要求应符合现行《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2-92)的规定。《混凝土拌合用水标准》(JGJ63-89)的规定。,掺量不宜大于20%,其质量应符合《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1596标准的要求;硅粉掺量不应大于3%;其它掺合料的掺量应经过试验确定,例如磨细矿渣粉等。1-:(1)根据工程的要求,由混凝土的抗渗性和耐久性确定水泥的品种,由混凝土的强度确定水泥的强度等级。(2)砂、石材料应合理地选用,一般应优先考虑当地的砂石材料,但必须符合工程要求,以及防水混凝土选材要求。(3)水灰比主要依据工程要求的抗渗性和施工最佳和易性来确定。施工和易性要由结构条件(如结构截面、钢筋布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