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榆林民俗风情.doc

格式:doc   大小:15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榆林民俗风情.doc

上传人:2072510724 2020/3/16 文件大小:1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榆林民俗风情.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陕北榆林古朴的民俗风情 榆林市逸夫小学谢冬梅陕北榆林地处黄土高原,这里自古战争频繁,造成植被严重破坏,水土严重流失,长年累月形成了如今千沟万壑的地貌。生活于此的陕北人却乐观豪迈、勤劳勇敢、老实淳朴,陕北民歌正是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与厚重纯朴的陕北人情感碰撞的产物。陕北民歌内容灵活自如,可以自由发挥个人情感,所以它具有很强的即兴性。陕北民歌源于生活但是同时又高于生活,它是由劳动人民所创,所以通俗易懂,泥土气息厚重,与陕北民俗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陕北地形千沟万壑,又处于干旱地带,当地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整天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日子,到头来高强度劳动换回来的却是老天赐予的微薄收成,所以陕北人又被称为“受苦人”,但正是这“受苦人”却没被困难吓倒,他们乐观向上、厚实豪迈,用自己的歌声向世人展示了对世俗的不满,对爱情的忠贞,以及对未来的希望。所以陕北民歌大多是表现劳动人民生活以及爱情的。榆林市由于历史上多民族文化汇聚交融和其地域的特点,风土人情受山西、宁夏、内的影响,传统风俗差异较大,古老纯朴,其中有美好的寄喻也要迷信的****俗。旧老说榆林人“尚气概、先勇力”,“豪爽豁达、果敢决武”,榆林人眷恋故土,忠厚善良,勤俭质朴,待人诚恳,能忌耐而又坚强。  榆林的风俗有古朴的传统,山区的农民修窑洞时,先请阴阳先生看地势山形,定方位、择吉日。窑洞的样式多而且讲究,门面用细凿凿出,窑前有穿廊和雨盆。窗棂曲直交错,长短相间,组成各种美术图案。城里的有钱人家住高屋脊大瓦房,一进两开,穿廊虎抱,雕棱绘彩。更有大户人家,门前树旗杆,蹲石狮,大门水磨砖砌门楼,有照壁,二进中有月亮门,分前后院,前院是书房,会客室,后院是家眷。  榆林的气候四季明显,春秋温差大多风沙,民谚说:“早上棉袄手套,中午单衣草帽,晚上风镜口罩”,又说:“早穿皮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  在饮食****惯上,南北不同。北草地的群众爱吃炒米、奶茶、酪饼子,酥油、黄米饭、猪肉熬酸菜。西面的三边人爱吃燕面炒面、荞剁面、羊羔肉、尤以荞面食品作法很多,如剁面、饷、搅团、圪、凉粉、碗等。东南面人爱吃豇豆钱钱饭、揪面片。民间还有许多风味小吃,如子洲“果馅”,米脂“驴板肠”,绥德“黑粉油旋”,镇川“干炉”,佳县“马蹄酥”,榆林“炸豆奶”,神木“粉皮”,清涧“煎饼”,府谷“果丹皮”都有其独特风味。另外还有羊杂碎、粉浆饭、拼三鲜、黄酒、麻汤饭等都是在别处难以吃到的。   榆林人爱过节,且有很多讲究,虽有一些迷信色彩,但表现了人们对未来的祝福和追求美好的生活。正月初一大拜年,初五送穷鬼、迎财神,初六小年,初七“人情”,十二老鼠嫁女,十五元宵节。到了元宵这一天,喜庆活动到了最高潮、闹秧歌、转九曲、观灯、垒火塔塔、放焰火,锣鼓鞭炮、哨呐秧歌,到处是火树银花,欢声笑语,红火热闹。正月十六“燎百病”,家家户户在院里燃火堆,燎衣物,大人小孩跳跃火堆,祈求吉祥。二月二龙抬头,早上吃龙眼窝窝,全家人分吃馍块叫“咬鼍头”。室食清明吃“摊黄”。北部各县用面捏成青蛙、蛇、鱼、雀等动物,寓意万物复苏。五月端五吃棕子,门前插艾叶、菖蒲避邪。六月六,新麦登场,农家尝新。七月十五中元节,农人携瓜果上坟,五更在地里选择庄稼长得最好的地块悬黄白纸幡,预示丰收。八月十五中秋节,合家团圆赏月吃月饼,瓜果。九月九重阳节登高,赏菊饮酒。十一月冬至熬猪羊骨头叫“熬冬”。腊月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