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内容说明
本集介绍的主要是上海电影制片厂、上海美术片厂、上海科教片厂、上
海译制片厂等单位较有成就的电影编剧、导演、演员(包括配音演员)、摄
影师、美工师、作曲家、评论家、事业家、翻译家和技术专家共人。每篇
传记附有肖像照、剧照、工作照若干幅,可供研究者参考。
中国电影家列传
第六集
丁伯和
上海电影制片厂录音师丁伯和,浙江嵊县人, 年生。
十七岁的丁伯和只读过几年书,便来到南京一家照相馆当艺徒。由于肯
钻研、爱学习,不久便能出色地担当摄影的工作了。
因为战火纷飞、生活动荡, 年初丁伯和投奔到重庆加入中央电影摄
影场,他先学洗印,后做摄影助理,并兼搞舞台效果。这位年青的学徒身躯
修长,一副沉思的面庞,平时话不多,手不停,勤奋好学,干一行,钻一行,
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年中央电影摄影场准备拍摄故事片《长空万里》,而录音助理却因
生活所迫另外谋生去了。这时,厂方看中了这个沉默寡言、什么工作都能干
好的丁伯和,便调他做录音助理的工作。从此,丁伯和把全部心血灌注到电
影录音工作上。
为了学好录音技术,丁伯和真是废寝忘食。当时的重庆,纸张奇缺,书
籍很少,而技术专业书籍尤其难以寻找。丁伯和千万百计到处觅书,如饥似
渴地学习,渐渐地成为一个有扎实的技术知识、踏实的工作态度和一专多能
的好助理。有一次,一个摄制组发生了翻车事故,把“中电”厂唯一能用的
录音机也烧坏了,生产受到了影响。这时,丁伯和不声不响地将一台已弃置
多年的旧录音机修复了,并很快地投入了生产。于是上上下下对丁伯和都刮
目相看。
年,丁伯和被提升为录音师。《建国之路》是他担任录音师后的第
一部影片。
抗战胜利后,中央电影摄影场自后方迁回上海。年月改组为中央
电影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仍简称“中电”。丁伯和在“中电”一厂担任了技
术组负责人。将接管来的旧制旧机器加以研究改装,投入新闻片的拍摄工作。
以后又与金工师傅一起设计制造了话筒方向盘,给现场录音带来了方便,使
录音质量有了提高。
从年到年,丁伯和在“中电”一厂担任录音完成的影片有:
《还乡日记》、《春残梦断》、《再相逢》、《街头巷尾》、《寻梦记》等。
由于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一般电影厂的后期录音工作,只能将两条声带叠
印就算是混录录音了。但在“中电”一厂,丁伯和却能在录音乐的同时,将
对白、效果一齐混录。因而,当时很多家电影公司都特约丁伯和来做混录工
作。例如:昆仑公司摄制的《八千里路云和月》、《新闺怨》、《一江春水
向东流》、《万家灯火》、《希望在人间》等较有影响的影片,后期配乐和
混录工作,都是特请丁伯和完成的。他成了被大家交口称誉的录音技术专家。
解放后,丁伯和担任了上海电影制片厂第一任录音科科长。他首先与有
关同志一起,将国外进口的录音机安装好,并使之很快地投产。而后,
他相继完成了《上饶集中营》、《金银滩》、《宋景诗》、《李时珍》等影
片的录制工作。同时,他在生产实践中解决了外景光学录音中的一些问题。
如:因路途远,声底不能及时冲印产生了潜影消失的现象,丁伯和经过多次
试验,找出了补救方法,并用技术措施解决了光学机隙缝生锈等问题,为光
学同期录音打开了一条路。
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分成了三个故事片厂。丁伯和担任了江南电影
制片厂的技术科负责人。后来“江南”、“天马”两厂合并,他历任“天马”
厂技术科科长、技术办公室副主任等职,同时兼任录音师。这一时期内,他
录制了《长虹号起义》、《消防之歌》、《追鱼》、《红日》、《霓虹灯下
的哨兵》以及《林冲》等影片。年,丁伯和光荣的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同年,当选为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理事。
“四人帮”横行时期,丁伯和深受迫害,直到“四人帮”垮台后,才重
新返回录音岗位。年,丁伯和担任了上海电影制片厂录音剪辑放映车间
的第一任主任。同时参加录制了《祥林嫂》、《李慧娘》等影片。
目前,年已六十二岁的丁伯和同志,仍象他刚踏进电影界时一样,话不
多、手不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在生产第一线战斗着,为我国电影录音
事业贡献他的一切。
(王舒)
马林发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首批崛起的电影摄影师中,上海电影制片厂的马林发
是技术上比较全面、艺术上造诣较深的一位。
马林发,上海市人, 年生。他的电影生涯开始于年。当时,
他初中毕业,为谋生计,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被其继父介绍给摄影师黄绍
芬,并由黄绍芬推荐,进入文华影业公司当摄影练习生,从师黄绍芬、许琦,
先后在《太太万岁》、《夜店》、《我这一辈子》等影片中担任摄影助理。
解放后,他随文华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