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题学习重心》——教学设计说明合阳县城关中学王莉阁2010年6月19·4《课题学习重心》——教学设计说明一、教学内容、本质、地位、作用分析《19·4课题学习重心》是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十九章末的一节课题学行四边形后,安排了此课题。重心本身是一个物理概念,就是重力的作用点,本节在这里研究重心,主要是研究一般多边形的重心,是研究平面图形重心的问题,让学生多动手、多实验、多猜想,对于发现的一些结论可以通过实验验证,或者理论书写等方式证明,不要让学生滑入“想当然”的误区。通过这个课题的学习,加强基本几何知识的实际应用,了解规则几何图形的重心,即为几何中心,体会数学和物理学科之间的联系,构建学科的互动交流,努力实现大数学观下的跨科结合。二、教学目标分析在知识技能方面,通过寻找常见的几何图形重心的数学活动,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重心过程,了解规则几何图形的重心,就是它的几何中心;在探究过程中,经历观察、实验、猜想的过程,发现几何直觉;培养学生乐于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动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活动的乐趣。本节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让学生了解重心的物理意义,体会数学与物理学之间的联系,能用实验的方法寻找任意多边形的重心,重点通过课题学习的任务、目的、过程、结论等环节,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用重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教学过程的设计说明(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通过播放杂演员走钢丝、不倒翁以及体操运动员过平衡木,还有举重运动员举起杠铃的瞬间图片,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意识,树立学生为国增光的信念通过欣赏图片,让学生找出这些优美动作的共性即就是保持一种平衡。此时引入“重心”,教师对重心这一概念做以简单的介绍,明确重心就是重力的作用点,所有物体都受重力的作用因而所有物体都有重心,感受物体的重心是客观存在的,使得课题的出现具有现实性和挑战性。(2)活动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木条,寻找它的平衡点,并测量平衡点与木条两端点的距离。通过多次尝试此过程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这一活动从线段重心的确定出发,通过实验现象产生结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探究态度,引导学生质疑、鼓励学生验证,如观察动手测量,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探究意识。再另换一根木条尝试,让学生展开探究,引导学生从表面看本质,通过猜想——验证得出结论(在中点处)让学生发言展示探究的结果:一般均匀的木条重心在木条的中点处,从而得到一个普遍性结论:线段的重心是线段的中点。活动2: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重心,先通过寻找正方形的平衡点,然后找出这个平衡点与正方形对角线的关系,从而进一步根据这个发现寻找矩形、菱形等特殊平行四边形的重心,猜想一般平行四边形的重心。接下来让学生运用悬挂或支撑的方法来验证猜想的成立。这个活动通过问题串沿着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顺序督促学生操作实验,摸索平衡点的位置,问题以“对角线的交点和重心的关系”为中心议题,锁定了方向,明确了目标,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满足学生的猎奇心理,并在探究的过程中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最后通过检验验证,看它们是否能在水平面保持平衡,增强学生的认可度,便于心知的内化吸收。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代表演示验证也增强了学生探究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让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有所提高。活动3:探究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