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2
文档名称:

【课外读物类】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丁文江.pdf

格式:pdf   页数:2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课外读物类】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丁文江.pdf

上传人:中国课件站 2011/7/22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课外读物类】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丁文江.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一、绅士家庭幼年好学

丁文江,字在君, 年月日生于江苏泰兴。
丁文江的父亲丁吉庵,是泰兴县的一个绅士。母亲单氏,生有四子,长
子丁文涛,次子丁文江,三子丁文潮,四子丁文渊。另有同父异母的三个弟
弟:大弟丁文谰,二弟丁文浩,三弟丁文治。
丁文江天资聪慧过人,刚学说话时母亲就教他识字。出门在外,每遇门
联匾牌类文,都教其认之;或到药店时,即教识药题。字义浅易的,即给解
释。这样,他五岁时就能过目成诵,于是就送蒙馆进行启蒙教育。这时,书
上的字识之者多,并求其甚解,略解其义,不以颂读为苦,而以学为乐。仅
四五年时间,四书五经就已读完,并且特别喜欢读古今诗词,读起来琅琅上
口。老师对其天资十分惊奇,问他将来有什么志愿。他立即答曰:“还读我
书”。所以,他读书从不认为是苦,而是以读书为乐事,且乐在其中了。
丁文江自幼好学,还喜欢阅读古今小说,尤其喜欢读《三国演义》。六
七岁时就读《纲鉴易知录》、《四史》、《资治通鉴》等,还涉猎了古人最
为推崇的陆宣公(贽)、史督师(可法),又读《日知录》、《明夷待访录》、
王船山的《读通鉴论》等。岁便作《汉高祖明太祖优劣论》。
母亲单氏教子有方,诸事有章,从不懈怠,起居动止肃然一准以法,衣
服有制,饮食有节,作息定程,一钱之费必无妄耗。
丁氏兄弟的良好品质和习惯,都是来自父母的良好调养和教育。
二、巧遇伯乐勤奋成才

丁文江岁考中学院秀才。这年正是“戊戌变法”的第二年()提
倡新学。这个学院在湖南的攸县。在这里,丁文江遇到了恩师龙研仙先生。
龙研仙先生是攸县名士龙汝霖的儿子,龙润霖的侄子。而龙润霖就是光
绪五年在长沙翻刻《宋元学案》的学者。所以,龙研仙自然受其先辈的影响,
提倡新学了。前面提到的丁文江所学诸学文,都是龙研仙先生所教。
攸县在湖南省衡山东南,茶陵西北。而泰兴县那时属于南通州江北的小
县,是一个“风气锢塞”的“滨江偏邑”。丁文江离开了这个“风气锢塞”
的“滨江偏邑”,到了攸县这个地方,又适逢这样的时代和遇到这样的良师,
故得以茁壮成长。当时,龙研仙先生听说丁文江有异才远志,就要其母带到
公署,以《汉武帝通西南夷论》面试。见丁文江多有阐发,大为惊叹,许为
国器。即日纳为弟子,潜心悉教,并力劝丁家父兄把文江送去日本留学。
出国留洋,这在封建落后、闭关锁国的中国,尤其是在遭受了多次侵略
欺压、受尽屈辱的感情中,简直是大义不道。而在泰兴这样一个“风气锢塞”
的“滨江偏邑”,更是辱没先祖的丑事。所以受到了“亲友多疑阻,先严不
免为所动”。这样,龙研仙先生就不能不动用父母官和恩师的权力来进行劝
导,同时还替文江设法托了湖南的胡子靖先生把他带到日本。
丁文江对于他有幸遇上了湖南新教育家这样一位恩师,终生不忘。就在
他临死前一个月( 年月日),他站在衡山列光亭龙研仙先生的碑
前,还向朱经农述说了当年如何幸遇龙先生才得以成才的经过情形。他说:
“若不遇龙先生,他的一生则会完全不同。”
三、从日本到英国康有为相助

年,丁文江岁,随胡子靖去了日本。他在日本,与汤中先生同
住,由于不久就爆发了日俄战争,人们都无心读书,他也没有进什么学校,
倒是结识了不少中国留学生。最主要的是李祖鸿和庄文亚先生。并与他们一
起谈论革命,写文章,进行一些政治活动。
年月日,日本进攻旅顺港,大家就更是无心读书了。这时,庄
文亚经常收到吴稚晖从苏格兰爱丁堡写来的信。来信常常褒贬“日本留学生”
吃中国饭,不读书,终日开会谈政治。还常说苏格兰生活费用多么便宜,一
年只要有五六百元就够了。
丁文江天性好学,得知了这种情况,便产生了去英国留学的念头。正好
庄文亚也有去英国的心意,彼此一谈,志同道合,于是就搬来了同庄文亚和
李祖鸿兄弟同住。这样,他和庄文亚谈论去英国的事,也就影响了李祖鸿,
三人决定一起去英国留学。
去英国得会英语,在日本办理去英国的手续时也得用英语。而丁文江的
英语是连一点根基都没有,比庄文亚和李祖鸿都差。但是经过两个来月的准
备,到了办理手续和购买船票等交涉的时候,就都由丁文江出面进行了。他
天资聪明,是处处可见的。
说来可笑,三个小青年要去英国留学,可身上总共只有十几个英镑。丁
文江家里答应给他的元和庄文亚家里准备给他的元,都是要在上海
交付。他们从日本到上海的路费,只有李祖鸿家里寄给他和弟弟李祖植半年
的学费元。日本的邮船虽是便宜,但因日俄交战停航,就只能改乘德国
船。乘德船,三等舱的票价每人元。尽管如此,他们愣是上了船。也许
是年少不知愁,这三个小青年并不着急,一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