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侯德榜
一、苦读
侯德榜,字致本, 年月日(清光绪十六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生于福建闽侯县凤尾坡村。
侯家世代务农,祖父侯昌霖是个读书人,希望他苦读诗书求取功名,故
为他取名“德榜”。幼年随祖父受启蒙教育,平时还要参加田间劳动,过着
半耕半读的生活。
侯德榜勤奋好学。为了学习、劳动两不误,他在学堂认真听、读、背、
写,课后就参加劳动,以减轻体弱多病的父亲的重负,劳动之余再抓紧时间
读书,这使侯德榜从小就有一种时间的紧迫感,他在放牛时带着书,车水时
也诵读不已,甚至在帮妈妈做饭烧火时也口中念念有词。
有一次,祖父找德榜问事,走出村外,远远看到他伏在水车上车水。祖
父一边走一边高声喊他,可德榜始终置若罔闻。祖父生气了,正要申斥,却
听见德榜的读书声:“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
怅而独悲⋯⋯”祖父大为惊愕: “这不是五柳先生的文章吗?我没教过,他
怎么已能朗朗成诵?”原来德榜一边在车水,一边在自学从姑妈家借来的《古
文观止》呢!这“挂车攻读”的故事一时传为佳话。
世纪初,随着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和文化侵略的加剧,洋人在我国各通
商口岸开工厂、办学校的风气渐盛,我国的民族工业也开始萌芽,福州是我
国开埠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对外往来早于内地各省,尤其是工商界人士,
对现代科学技术有相当的认识。
年, 岁的侯德榜在姑妈资助下,进入一所美国办的教会中学——
福州英华书院就读。侯德榜在该校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学习成绩名列前茅,
博得老师和同学的称赞。
在进入英华书院的第二年,侯德榜经历了一件终生难忘的事。在一个雨
天,侯德榜在江边码头看见几个洋人正在用皮鞭和枪托驱赶着上百名中国苦
力上船,这些苦力上身裸露,每人胸上都烙有号码,他们在暴雨中拖着沉重
的脚步,艰难的向轮船移动。侯德榜目睹这一切,心中激愤无比。他回到学
校后,找到黄先生,向他谈起了码头上的所见所闻。
黄先生是侯德榜心目中最敬佩的人,刚从国外回来不久,他见多识广,
学问渊博,平易近人,爱国爱才。侯德榜喜欢和他在一起。他向黄先生提出
了久思不解的问题:“为什么洋人总欺侮我们?几十年来我们可怜的祖国,
国土任人宰割,财富任人惊夺,同胞任人鞭打。难道我们是亡国奴吗?”
黄先生告诉他:“这全因清王朝腐败,政治黑暗,科学技术和经济落后,
你看,英、美、德、法、日,他们都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有强大的军队。将
来如果我们也有这一切,谁还敢欺侮我们!”黄先生接着语重心长地说:“天
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要有卧薪尝胆、奋发图强的决心。刻苦学习外国先
进的科学技术。用科学技术来振兴我们的事业,振兴我们的民族,砸碎洋人
加在祖肺腑之言,深深打动了侯德榜的心。
他决心用科学和工业拯救苦难的祖国。
年,侯德榜因参加反美示威罢课,被校方开除,转入另一所中学就
读。年,他因成绩优异被保送到上海闽皖铁路学堂, 年毕业后,侯
德榜被分配到正在兴建的津浦铁路南段符离集车站任工程施工实清华留美预备学堂,第一学期就取得十门
功课分的特优成绩。年,清华学校公布第一批高等毕业生名单,
侯德榜等人赴美留学。临走时,他和同学们来到清华园的西郊圆明园。看
着被侵略者毁于一炬的圆明园,侯德榜手抚大理石残壁,禁不住一阵辛酸,
眼泪夺眶而出。他在这荒芜的废墟中伫立良久,一股自强不息、振兴中华的
思潮在胸中回荡,汹涌欲出。
世纪初期化工在世界上是一门方兴未艾的学科。侯德榜看到化学能将
物质转化之理,综宏析微,是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钥匙。发展化学工业,
福国利民,是振兴中华的基础,他对化工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放弃铁
路工程,改学化工,到美国东海岸波士顿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化工科。
侯德榜在图书馆、实验室探索、钻研了年,以优异的成绩于年获得学
士学位。
大学毕业后,侯德榜鉴于祖国盛产皮毛,但皮毛工艺落后,亟待改进,
于是又进入普拉特专科学院专修制革化学,后又入哥伦比亚大学继续研究制
革,攻读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铁盐鞣革法》,由于突破了铬盐
鞣革的传统,得到国际制革界的好评。
侯德榜在美八载寒窗,当他领到博士证书时,已经出头了。
二、投身永利
本世纪初,我国所需纯碱全依赖进口。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亚交
通梗阻,几十年用惯了的洋货,运不进来,市场忽然吃紧。英国在华的卜内
门公司为了攫取暴利,又捂住存货不放,以纯碱为原料的许多民族工业被卡
住了脖子,倒闭了十之八九,严重影响了国计民生。
爱国的实业家范旭东先生,为应急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