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帝王们垮了一批换一批,
寻找继承者很容易;
举世无双的富兰克林啊!
很少人能指望比得上您;
您横扫了暴君的威风,
使九天的怒雷回避!
——菲利普·弗瑞诺
这首诗是赞颂美国启蒙运动的开创者、政治家、科学家、作家、外
交家和独立革命的领导人之一的本杰明·富兰克林。有的美国学者称他为“美
国的圣人”,“美国革命之父”;康德称他为“第二个普罗米修斯”。
一、贫寒家境
公元年月日,本杰明·富兰克林诞生于今马萨诸塞州波
士顿城一个贫穷的家庭。其父约赛亚·富兰克林是新教圣公会教徒,大约在
公元年为逃避宗教迫害离开英国来到美洲,为养活家中众多的人口,以
制造蜡烛为业。
本杰明是富兰克林家最小的一个儿子,圆圆的脸,灵活的眼睛,结
实的身子,他和其他孩子一样,爱蹦爱跳,调皮淘气,可他更爱读书。虽然
才岁,他已经能读一般的书了;凡是放在父亲书架上的书,他几乎全读遍
了。他还会写短小的诗歌,而且曾经将诗附在父亲写的信里,寄给住在伦敦
的伯父,受到他伯父的极口称赞。因此,他在孩子们中间很有威信。关于本
杰明上学的问题,老富兰克林不知考虑了多少次。打从四五岁起,本杰明就
显得比一般的孩子机灵、活泼、健康,而且比一般的孩子更爱好学习。
老富兰克林,很想把儿子培养成为牧师。不过培养一个牧师,需要
一大笔钱,得让他上小学、中学⋯⋯,可哪儿来这许多钱呢?如果不让孩子
上学,老富兰克林又不忍看到儿子失望。他左思右想,决定满足儿子的愿望。
于是,本杰明岁那年,就背着书包上学去了。
自从开学那天起,本杰明进步很快,在班级里,除了算术以外,其
他功课门门领先。不到一年,就从一年级跳到三年级。老师没有一个不喜欢
他,都说他是个有出息的孩子。
本杰明爱提问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把老富兰克林难住。
老富兰克林是个普通的商人,没念过多少书,可他有不少比他高明的朋友。
因此,他经常请那些朋友来做客。在餐桌上,他故意逗引客人们说些能增进
孩子知识的话。孩子听得出了神,连嘴里吃着的是土豆还是牛肉,也分不清
呢。
本杰明的优异成绩,使老富兰克林特别高兴。每当本杰明向他报告
学习成绩的时候,他总是乐滋滋地听着,不时地问长问短。他似乎已经看到
了儿子的光明前程。
几年过去了,老富兰克林觉得压在肩头上的担子越来越沉重。他没
有钱雇工,又缺少帮手。本杰明辍学似乎已经不可避免。为了不使孩子的心
灵受到过重的打击,他决定把儿子送到布朗威尔先生那儿去补习书法和算
术。从商人的角度看来,这两门功课对本杰明很重要。业余时间,可以帮着
他于一些零星活儿,譬如,修蜡烛芯、送货、看管店铺等。本杰明是个懂事
的孩子,他知道家境困难,于是就在父亲的店铺里开始学习手艺。
二、痴心苦读
小富兰克林非常喜爱读书,他把手上的全部零用钱都花在书上。他
喜爱约翰·班扬的《天路历程》,就收集了班扬单独发行的小册子,以后他
又把它们卖了,用这笔钱买了柏顿的《历史文集》。这些是开本很小的由小
贩们贩卖的书籍,价格便宜。他读了许多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作品,例
如:《为善论》、《希腊罗马名人传》、色诺芬的《苏格拉底回忆录》等。
一年过去了,本杰明对制造蜡烛越来越不感兴趣,他一心一意想航
海。当时的波士顿,虽是个小小的城市,但由于它紧靠大西洋,在美洲和欧
洲之间往来的船只,都在这里靠岸。因此本杰明从小有不少机会和海员们接
触。本杰明有个哥哥,几年前悄悄地飘洋过海去了,至今杳无音信。这件事
使父母很忧伤。他们每次一提到他,总是长吁短叹。
本杰明对制造蜡烛的厌恶,他父亲早就看在眼里。他曾多次劝导儿
子安心学习手艺,但收效甚微。波士顿是个商业中心,各行各业应有尽有。
经过深思熟虑,他父亲决定利用业余时间,带孩子到处逛逛,看看有哪一种
工种能吸引住孩子。他们去看了细木匠、砖匠、旋工、铜匠等工作,父亲发
现小富兰克林留心观察手艺高明的工人运用他们的工具。父亲最后决定了制
刀业。这一年,本杰明的伯父从伦敦移居到波士顿,在波士顿开设作坊。伯
父曾为本杰明获得上学的机会而高兴,也曾为本杰明中途失学而感伤。伯父
的儿子塞缪尔是个制刀匠,父亲准备让小富兰克林拜他为师。在当时,美洲
流行这样一条规矩:师傅收录徒弟,徒弟的家长除了在“合同”上签字外,
还得交付一笔金额,作为学费。即使至亲好友,也不例外。
一切似乎进行得很顺利,看来制造刀具,将是本杰明的终身职业了。
可是善良的伯父偏有一个贪心的儿子,塞缪尔提出来的费用,远远不是老富
兰克林的经济能力所能担负的。于是事情告吹了。
在对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