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实验室诊断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在多种较严重疾病基础上发生的临床综合征。以弥散性毛细血管微血栓形成及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为主要病理变化。广泛出血、微循环衰竭及多脏器功能不全为临床特征。DIC改变几乎涉及到临床每一个专科,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近数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本病患者的血管、血小板、凝血及纤溶功能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并在本症的诊断与防治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目前有关DIC诊断的实验室检测甚多,但存在不少问题,如部分特异性强、敏感度高的实验其不能及时提供为临床结果而且价格昂贵,反之则特异性、敏感性较差。一、DIC常用检测方法(一)-(二)?6. TT8. AT:A9. 3P?7. Ⅷ:C6. 凝血酶时间(TT)测定?[原理] 在血浆中加入“标准化”的凝血酶溶液后,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 [材料] ;凝血酶溶液;正常血浆;水浴箱、秒表等。?[操作] 、37℃水浴, “标准化”的凝血酶溶液,计时。连续测定两次或三次取平均值。?[注意事项] 稀释凝血酶溶液4℃可保存3天;血浆室温下<3h;不宜EDTA和肝素抗凝;终点判断:出现混浊的初期凝固为准。?[参考值] 16~18秒,受检者超过对照3秒以上为异常。?[临床意义] TT延长多见于肝素增多或类肝素抗凝物质存在,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肝病或肾病等;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FDP增多等。?[评价] 过高、过低Fg可影响结果;过多FDP和类肝素造成TT延长,可用鱼精蛋白或蛇毒时间测定纠正及鉴别;TT可作为临床尿激酶等溶栓及肝素等抗凝治疗的监护指标。Ⅷ促凝活性检测[原理] 在缺乏因子Ⅷ的血浆中,加入正常血浆或病人的受检血浆,观察APTT的结果值,依据实验室制定的标准曲线,可以计算出病人受检血浆中凝血因子的含量。[材料] 乏因子Ⅷ基质、APTT试剂、缓冲液、正常血浆、水浴箱、秒表等。?[操作](一期法)将乏因子基质血浆与经过倍比稀释成不同浓度的已知因子Ⅷ含量的标准血浆混合后测定APTT,绘制标准曲线;测定患者血浆同乏因子基质血浆混合后的APTT,通过曲线查结果。?[注意事项]乏因子基质血浆活性<1%,其它因子正常;所有标本检测前冰水浴;正常混合血浆>3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