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莱布尼兹
一、年轻时代(—)
哥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于
年月日出生在德国的莱比锡。他是德国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
是一位罕见的多才博学的人。
莱布尼茨的父亲弗里德里希·莱布尼茨(——)是莱比锡大学
的道德哲学教授。其母卡塔琳娜·施莫克(——)是老莱布尼茨的
第三个妻子。莱布尼茨有一个异母兄弟约翰·弗里德里希和一个妹妹安娜·卡
特琳娜,她的儿子西蒙·洛夫勒后来成为他的唯一继承人。
莱布尼茨的早期教育鲜为人知,只有他自己偶然的一些回忆。他说的经
历可能有点夸张,以至把他自己说成完全是自学成才的了。但有一点是很明
确的,他确实不像同时代的科学巨人牛顿那样受过良好的数学以及其他科学
的训练。莱布尼茨在少年时代接受的主要是文科的知识。据莱布尼茨回忆,
他在岁上学前就跟着父亲学习阅读, 岁时就如饥似渴地学习他那已经去
世的父亲的书,我们几乎难以想象他如何能读懂那些艰深晦涩的拉丁文、希
腊文的著作。但这些著作还真的为他后来在古典哲学、教父哲学和经院哲学
方面的广博学识打下了基础。除此之外,他的学校的教学大纲本身还要求学
习德国文学和历史、神学以及逻辑学。他对最后一门功课特别感兴趣,在他
以后的生涯中,始终对逻辑学的研究保持浓厚的兴趣。
年冬天以后,莱布尼茨来到莱比锡大学,当时他只有岁(这确
实非常年轻,但在他的那个时代并非罕见之事)。在这里,他开始显露出了
才华,开始在学习上名列前茅。各门课程,其中包括哲学、修辞学、数学、
拉丁文、希腊文和希泊莱文,他都深入研究,而法律、哲学是他的主课。更
令人惊异的是,他对数学和自然科学表现出强烈的兴致,大学期间就博览了
当时流行于世的各种科学著作。
根据当时的教育法规,莱布尼茨在大学毕业后必须到“高一级”的学院
如神学院、法学院或医学院进行学习才能拿到博士学位。他选择了法学,但
是在开始法学课程之前,他到附近的耶拿大学过了一个短短的暑期。在那里,
他的思想有了重要的转化,为他在哲学、自然科学方面的冲破奠定了思想基
础。这应归功于埃尔哈德·威格尔的新毕达哥拉斯主义(根据这种学说,数
是宇宙的基本实在),更应归功于他所接触的社会。世纪下半期的德意志,
比较当时的英、荷、法等国要落后得多。年战争(—年)使德意
志的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在战后,德国
封建割据局面进一步加深,农奴制恢复过程急剧加强,工商业普遍衰落。农
奴制的恢复和分裂割据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分散的工场手工
业、家庭手工业和商业几乎处于停滞以致衰退之中。由于缺乏统一的市场,
一些城市商业的销售和贸易额,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王公贵族的生活消费和
宫廷、军队的开支。因此,市民阶级在经济上对王公贵族有很大的依赖性,
在政治上完全屈从于封建统治者。他们只能在封建势力的卵翼下谋求自己的
利益。这个活生生的现实,使莱布尼茨以一个青年学生的心态进行了不断的
思考,他认识到德国要发展必须实现国家的统一,结束封建割据局面,唯有
如此,才能振兴德国。但是他又看到德国的封建容克贵族的势力非常强大,
不敢同它进行斗争。这种思想决定了莱布尼茨今后的思想道路和生活道路:
理论的异端与政治上的保守;思想上反对封建贵族,行动上却紧紧依附于封
建贵族。这个矛盾不仅仅反映了莱布尼茨自身的矛盾,更反映了德国市民阶
级的思想矛盾,正因为如此,莱布尼茨成为当时德国市民阶级的代表。
从耶拿大学回到莱比锡大学,整整的年中,他忙于准备一系列的“答
辩论文”,这是他学生生涯每一个阶段中不得不发表并且在公开答辩中为之
辨护的东西。他在学习的最后一年中撰写了第一篇数学论文《结合术》。“结
合术”是近代数学的一个分支、数理逻辑的先声。在《结合术》中,他以惊
人的勇气,冲破传统的逻辑学关于三段论的理论束缚,通过认真、细致的分
析,发现了三段论的混乱结构,因此,他开始试图构造一种关于“所有”、
“不”以及主项、谓项和中项的变更和结合的理论来消除三段论有效性规则
的武断性。现在看来,这个计划似乎有点儿野心勃勃,而且未免有些天真,
但是它在使逻辑学经得起数学处理的检验方面却是一个有希望的开端。这篇
论文是莱布尼茨年轻时代的一篇代表作品,宣布了一个富有理性和科学头脑
并有细致、缜密分析能力的未来科学家、哲学家初露峥嵘,一个如同德国人
正确称誉的“全面的天才”即将诞生。这一点,莱比锡大学的教授感觉到了,
因而给予这篇论文以很高的评价。
他以这篇论文取得了讲授哲学的资格。然而实际上他放弃了这一权利,
因为这样的讲师资格纯属荣誉性的。他的目标是做常设的个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