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月韵诗词欣赏三星中学陆静华从文学的角度看,月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远比今天高得多。物质文明落后,增加了古人接触大自然的机会,而且又是夜晚最明显且有变化的天象;科学水平限制,激发起古人的丰富想象力,而想象正是文学的生命。《红楼梦》第48回描写香菱向林黛玉学写诗,就是以月为题吟起,一连写了三首,一首强似一首,刻画人物之外,也体现了曹雪芹的诗学观。月面上的大小环形山阴影被古人想象成月中的桂树,“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杜甫),设想奇特。而今人类足迹已踏上月球,这一设想就难以产生了。阿姆斯特朗的一小步,虽然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步,可就是这一小步,踏碎了人们千百年来对月球的美丽而神秘的想象。在古人心目中,月的永恒就是历史的见证。“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征战人未还。”(王昌龄《出塞》),反映了战乱的不断。“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反映了人生在绵延不断的历史长河中的短暂;“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达观的下面隐藏着无奈。在时间上,月既是永存的,在空间上,它又是无处不在的。李白之所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就是因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的心理依据。人生聚散既难避免,苏轼所希望的只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了。“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杨州”(徐凝《忆杨州》),在古人笔下,月带上个人的感情色彩时,对天下各地也就失去了一视同仁的公平。“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月象的变化往往引起古人情感的变化。“缺月挂疏桐”(苏轼《卜算子》),一望而知就是一种凄清的情境;“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苏味道《正月十五夜》)。圆月仿佛也为欢乐的人们助兴。李白说“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苏轼认为只有清风明月是“造物者之无尽藏”,可以“取之无禁”(《前赤壁赋》),在拥抱自然中,古人找到了自己的寄托。南唐有位诗僧,赋《中秋月》诗,只得一句“此夜一轮满”,思索了一年才得下句“清光何处无”,这竟令他高兴得半夜撞起钟来,引起世人恐慌,幸亏后主李煜也是大文学家,没有办他的罪,可算是咏月的一件雅事佳话。“未离海底千山墨,才到中天万国明”,宋太祖的咏月写出了他开国雄主的气魄;然而同一个月亮,到了他的不肖子孙南宋理宗赵昀笔下,就成了“并作南楼一夜凉”的局促。这让元人刘因引为口实,写下了《宋理宗南楼风月横披》诗:“物理兴衰不可常,每从气韵见文章。谁知万古中天月,只办南楼一夜凉!”谈到月亮,常常是许多风流潇洒、多愁善感的诗、词人,透过这皎洁又神秘的一轮明月抒发出自己内心个人的情怀,表达出当时的心情,当下的状况。有了这些一首首撼动人心、扣人心弦的篇章,为这可爱的月亮编织出一幅刻骨铭心文泉,使月儿更显得风情万种。在这些诗、词篇章中,因为描写有关月亮的诗词不胜枚举。:国事的衰亡,人事万物的变迁、沧海桑田,此时此刻望这眼前的种种事物,有多少的悲痛刺入心中,曾经属于自己的生活环境已变了,所有以往的人事物都以埋入土里,感叹啊!感叹!为什么这些东西总是留不住……。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虞美人 南唐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之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临江仙 晏几道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念奴娇 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生活中的自然情境透过自己的观察角度,会有不同的启发;利用自己所见的角度用文字描述出来,投射自己现在的情况以及此刻的心情,同样写及到月儿,传达出的感受不尽相同,让我们瞧瞧文人在生活中以诗词里的月儿有什么感受吧!月下独酌 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夜归鹿门山歌 孟浩然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城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山居秋暝 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酬张少府 王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