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济宁:翻建南门桥,延续运河之都风韵.doc

格式:doc   大小:24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济宁:翻建南门桥,延续运河之都风韵.doc

上传人:wxc6688 2020/3/20 文件大小:2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济宁:翻建南门桥,延续运河之都风韵.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济宁:翻建南门桥,延续运河之都风韵2007-7-130:00:00山东省旅游信息中心南门桥翻建工程南门桥翻建工程元代开挖运河,将济宁原来的北魏旧城和金代新城融为一体。而连接新旧城的桥梁就是——南门桥。南门桥是济宁市中区的一座重要桥梁,从元代至今历经数百年变迁。2007年4月1日,作为济宁市的重点城市建设项目,南门桥被拆除重建。市民期盼它能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延续百年风韵。说到南门桥,人们很容易联想到过去南门口蒸蒸日上的繁荣,丝绸布店、陶瓷坊铺等在南门桥外凝结成闹市。的确,元明清时,南门桥一带“红氍(zhang)碧碗堆如山”,“酒楼歌馆相喧阗”,可见当时商品经济之繁荣。对南门桥的历史颇有研究的81岁的赵玉正老人讲述了南门桥历经的风雨。飞虹桥连接南北交通知道南门桥来历的人并不多,史书中记载的也很少。它的形成,始于元朝开挖运河。南门桥原名“飞虹桥”。元延祐年间,诗人朱德润在《飞虹桥》一诗中描绘当时南门桥的风貌:“任城南畔长堤边,桥压大水如奔湍。闸官聚水不得过,千艘衔尾拖双牵。非时泄水法有禁,关梁夜闭防民奸。日中市贸群物聚,红氍碧碗堆如山。商人嗜利暮不散,酒楼歌馆相喧阗。太平风物知几许,耕商处处增炊烟。”赵先生说,诗中的任城即济宁市,关梁指飞虹桥和天井闸。有关本地飞虹桥的诗词仅此一首。元明清三代,济宁最繁华的地带就是南门桥外。明朝以前,旧济宁城在古运河以南;明朝以后,重建的城池位于古运河以北。因此,古运河上的南门桥将新旧城融合为一体,起了重要作用。济宁城区古运河旧称运粮河,以后随着津浦铁路修建通车,政府南粮北调不再用漕运,改用火车运输。1902年,古运河废弃,官船从此销声匿迹。自东平以北古运河便不再畅通,但从济宁至扬州段仍畅行无阻。直至上个世纪50年代,在河上行船的大都是运送瓷器、水果、丝绸等物品的客商。一桥两建便通行在赵先生记忆中,上世纪40年代以前,在南门桥现今位置上,河中有一个石砌桥墩。桥墩北侧是石板桥,南侧是木桥。石桥和木桥约5米宽,两侧没有栏杆。木桥是可以推拉的活桥,走船的时候可以开启。原来,桥身上是4根木梁,两两相近,下面有4个铁质的转轴,以此来使木桥活动。过船时,开启此桥一般需要二三十人,负责推拉桥的人叫闸夫。满清时,城闸厅负责管闸;民国以后,闸夫则由县政府民政科管理。当时的桥面高于地面,两侧各有一个夹角35度的坡道,对于当时的人力推车来说,上下坡道很费劲。1940年,日军侵占济宁,重建南门桥的木桥,将活桥变为死桥(固定桥梁),桥面与地面齐平,仍是木质桥,但桥两侧设置了栏杆。南门是通往济宁城的咽喉要道,所以就成了城池的门户。正是由于南门重要,在历次战争中,捻军、北伐军、日军、解放军及国民党的军队均首先攻打南门。守方为了阻止对方前进,经常将南门桥烧掉。历经三次战火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赵先生的家住在竹竿巷口,他在济宁城读小学、初中和高中时,每天必经南门桥。给赵先生印象最深的,是南门桥历经三次战火的洗礼。 1946年1月,解放军决定攻入济宁城除奸,***为了守城,气急败坏地将南门桥烧掉;1946年9月,国民党军队袭击济宁,解放军为了掩护撤退,不得不将桥烧掉;1947年,国民党军队占据济宁后,约三分之一的城区被烧,南门桥也被付之一炬。“1946年1月的一天,我们正在学校上学,听见街上乱成一锅粥,有人喊‘南门桥烧了’。”于是赵先生和同学一起来到南门桥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