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城乡统筹就业工作实施方案.docx

格式:docx   大小:22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城乡统筹就业工作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ogthpsa 2020/3/22 文件大小:2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城乡统筹就业工作实施方案.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城乡统筹就业工作实施方案为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劳动就业制度,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现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我市城乡统筹就业工作方案。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为方向,统筹规划管理城乡人力资源,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探索并建立健全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经济繁荣和社会全面进步。二、工作目标贯彻落实“开发就业、平等就业、素质就业和稳定就业”的方针,力争通过两年努力,基本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乡一体化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实现人力资源的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多渠道、多形式开发就业岗位,全面实施城乡统一的劳动用工管理制度;充实和延伸服务功能,深化城乡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机制,全面提高劳动者技能素质;完善城乡劳动力权益保护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快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促进城乡劳动者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三、实施步骤(一)调查评估(XX年9月—11月)。市和各市(区)分别对XX年以来城乡统筹就业实施情况和工作现状进行专项检查和调查研究,形成评估报告。(二)数据整理(XX年9月—12月)。开展新一轮城乡人力资源状况补充调查,更新、完善原有人力资源数据库,进一步优化城乡一体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实现对城乡人力资源的实时、动态管理。(三)政策完善(XX年9月—XX年3月)。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和城乡平等的就业扶持政策,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返乡创业的鼓励政策,促进技能人才培训的优惠政策,以及适合城乡各类就业人员,特别是适合被征地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外来务工人员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四)组织实施(XX年10月—XX年12月)。对城乡人力资源实施动态管理和统筹规划,统一就业管理办法,实现平等就业。完善政策促进就业措施,多渠道拓展就业渠道,实施开发就业。针对不同群体开展多形式、多层次职业技能培训,落实素质就业。强化用工管理,加大维权力度,统筹解决各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实现稳定就业。(五)考核总结(XX年9月—12月)。对各市(区)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工作进行考核,对全市城乡统筹就业工作方案落实情况进行总结并形成材料上报。四、主要任务(一)统筹制定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就业规划。 。进一步完善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实现劳动力资源数据信息完整、充分共享。发挥基层平台作用,动态管理城乡劳动力资源,强化外来劳动力管理,全面掌握外来劳动力资源以及就业和社会保障状况。健全被征地农民基础台帐。 。对城乡劳动者统一进行就业、失业登记和求职登记。在继续完善“城镇登记失业率”登记统计的同时,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和统计制度,探索发布“社会登记失业率”。 。把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外来劳动力流动就业以及被征地农民和新成长劳动力就业等各类就业群体纳入统一的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通盘考虑,统筹安排。(二)大力组织实施城乡开发就业工作。 。结合新一轮就业再就业政策,认真落实并充实完善各项扶持措施,进一步扩大享受再就业扶持政策的对象,积极落实减免培训费、社会保险补贴、小额担保贷款以及税费减免等各项优惠政策,积极扶持各类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 。充分发挥社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主渠道作用,积极组织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建立就业困难人员和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的跟踪服务和回访制度以及“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长效机制,确保无“双失业、零就业”家庭。充分发挥各类就业载体的“蓄水池”功能,扶持和发展商贸型企业、服务型企业、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各类经济组织,充分吸纳各类失业人员就业。大力实施能力促创业计划,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加强创业实训基地和民办创业培训机构建设,面向城乡劳动者全面开展创业培训。 。继续大力实施“百万农民转移输出工程”,积极开拓境外劳务市场,坚持“政府推动、多方参与、市场运作”,加强劳务输出技能培训,提高输出后的就业层次,加强开展劳务区域协作,加大各类劳务输出基地培育力度,引导农村劳动力向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地转移输出,引导劳务输出由体能型向技能型的转变,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由分散型向定单型转变。开展创建“充分转移乡镇”活动,通过三年努力,全市所有乡镇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充分转移,其中XX年“充分转移乡镇”创建率达20%以上,XX年“充分转移乡镇”创建率达60%以上。推进城乡互通的劳动力转移就业。通过加快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组织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