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基础教育
世界教育面临的八大问题
人口的激增给教育带来巨大压力。进入世纪以来,人类面临的最严
重的挑战之一就是人口急剧增第。世界人口增长的状况是不平衡的,其中
的人口增长集中在发展中国家,这使发展中国家人口年龄结构呈高度年轻化
趋势, 岁以下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接近,比发达国家高出近一
倍。待教人口的骤增使得本来就很薄弱的基础教育承受更大的压力,这表现
为:需要增加教育投入,十分拮据的国库更显捉襟见肘,校舍设备紧张,教
师严重匮乏;不讲优生优育,一些低智儿童的出生给人口素质的提高带来巨
大困难。
文盲问题。到年世界成人文盲预计可达亿。众多的文盲成
了困扰国家进步的一个严重问题。
失学问题。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年发表的一份统计报告,发展中
国家的小学适龄儿童目前约有亿不能入学,另有同样多的儿童中途辍
学,到年仍将有亿左右的儿童失学。
经济环境的恶化,影响了教育的投入。如拉美地区在年代年中<br均值低个百分点,按人均收入计算则为负增长。
经济的窘境使第三世界国家在改善教育方面的努力受挫。
教育与社会脱节。关门办教育,教育不能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
不少国家中学的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不能适应社会需要和未来教育的需要,
致使中学毕业生未能具备从事某项职业的知识和技能。
教育结构失衡。一些国家,由于急需各种人才,因而就大力发展高等
教育,但对基础教育不够重视,结果是高等教育发展超前,造成人才的失业
和浪费,人才比例失调。不重视基础教育,盲目发展高等教育,这是教育上
的短期行为。
师资危机。在世界范围内由于适龄儿童人数的增长,导致教师需求量
的加大,加上教师待遇普遍低,社会地位不高,使得中学毕业生不愿报考师
范学校,在职教师厌教弃教,同时还存在着大量不合格的教师,这些都使得
教师队伍面临短缺的危机。
道德教育亟待加强。现代物质文明是人类进步的一个显著标志,但生
活的富足也带来了某些消极因素。不少青少年重视物质利益,自我意识膨胀,
追求个人享乐,缺乏相应的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因而道德问题日益受到重
视。为此各国普遍开设或加强了道德课和公民课。
影响学校教育的十大变化
当代著名教育学者、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国际教育问题研究所前任所长
托尔斯顿·胡森曾指出,应着重审视对教育变迁影响最大的有哪些社会变化。
他在《困境中的学校》一书中分析道,影响学校教育的有十大变化:
中学生和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即所谓的“教育爆炸”,同时成人教
育也有蔚为壮观的发展;
在后工业社会中,“功绩主义”日益盛行,入学竞争更为激烈;
自年代初开始,教育被视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所谓的“知识工
业”在近几十年内已有长足进展;
知识的急剧增长,即所谓的“知识爆炸”;
在校的少年儿童接触成人和劳动世界不多,而且只是在不久前才发现
问题的严重性;
学校不再垄断知识的传授,大众传播媒介在这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
用,许多国家的年轻人看电视和上学的时间几乎相等;
正规教育在逐渐扩展到人的一生,而且正在从知识和能力的教育变为
在一些未预见到和尚不“存在”的情况下可加以使用的技能的教育;
教育的任务在发生变化,即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对学习活动的可能
性进行规划,并引导学习者不断取得进步。这一变化固然与引入现代教育技
术有关,但学校不是工厂,教师绝不能为教学机器所取代;
中小学的规模在所有的工业国均已扩大, 年发表的报告显示,在
发达国家中,小学一般拥有约名学生,中学一般拥有约名,这一变
化与节约经费、学校内部管理的变动等有关系;
现在有被称之为“代沟”的趋势,虽然有些研究者如本特一埃里克·安
德森对存在“代沟”表示怀疑,但年轻人对教育和工作的态度有别于过去的
年轻人却是事实。
世界十种最佳教育模式
早期教育模式。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意大利北部小镇雷吉奥埃米里
亚父老乡亲首先想到了下一代,他们有力出力,有钱出钱,从战争废墟中建
起了一所学校。该校创立了一种早期教育的理论:“学校应该成为所有孩子
的天地,但这并非意着孩子生性相同,因此,教师要因材施教。”
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意大利北部小镇雷吉奥埃米里亚父老乡亲首先想
到了下一代,他们有力出力,有钱出钱,从战争废墟中建起了一所学校。该
校创立了一种早期教育的理论:“学校应该成为所有孩子的天地,但这并非
意味着孩子生性相同,因此,教师要因材施教。”
戴安娜早期教育学校招收婴儿期至学龄前儿童。意大利幼教大纲规定
—岁学童为第一学龄组,—岁学童为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