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辉县“共城”名字的由来在辉县县城路旁,有四个醒目大字——“共城遗址”。这是怎么回事呢?道光本《河南通志》载:“辉县,上古时谓共伯国;……汉置共县,属河内郡;……隋开皇六年复置,改曰共城县。”上述的诸多“共”字,究竟从何而来呢?邹衡先生所著《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中《河北龙山文化与共工氏的关系》篇记载:“沿着太行山东西两线,自南往北,都有关于共工氏的传说、地名和带有共工族徽的铜器分布。例如辉县有古共国,或即其原住地。”河南大学历史系主任宋绍侯教授主编的《中国古代史》也认为辉县是共工氏的家乡:“共工氏,是属于炎帝系统的一个氏族部落,春秋时代的共(河南辉县境)就是它的故地。”综上所述,辉县在远古时代市共工氏的家乡,这已为史学界所公认。解放后,在辉县赵固乡发掘出仰韶时期人类的遗址,也有先殷的龙山晚期人类遗址,龙山晚期人类遗址和传说中的公共氏族生息的时代恰巧吻合。“共工”,市古代的一个官名,后来改为“司空”。“共”通“供”,“工”即工程的意思。郑玄说:“共工,水官。”(《周礼疏序》引)。由此可知:共工,是帝尧时代的“水利部长”。综上可知,“共工”,是帝尧时代负责水利的官职,共工其人因官职而得名,他的氏族也被称作共工氏族,处于原始社会末期,辉县则是它的故乡。当中国历史进入阶级社会,共工氏族也建立了国家。在我们中国以某一地域所居住人们的姓氏而作为地名是很常见的。所以,辉县在远古因共工氏族所居住而被称作“共地”,山也称作“共山”、“共头”,水也被称作“共水”,至今“共山头”名字犹存。由此看来,辉县在古代被称作“共国”、“共县”、“共城”则是由共工氏族所居而继承演变而来。(原载《新乡晚报》赵玉昌)岳飞巧设十八营宋朝名将岳飞,英勇抗金,为国争光的英勇事迹,一直为历代人们所传颂。新乡的老年人,常常讲述岳家兵和新乡一溜十八营的故事。宋朝时期,有那么一年,金兵占领了新乡县。当时,百姓怨声载道,民不聊生。一日,岳家兵从黄河南岸奔来,在新乡县城南,一溜儿扎下了十八个大营,将半个新乡城紧紧围住。据传说,今日的臧营、孟营、金家营、店后营、大召营、八里营、任小营、东西马小营、刘庄营等村就是当年十八营的营盘。岳元帅用兵如神,有勇有谋,摆的是以少胜多的梅花阵。庞大的一溜十八营,营营插着岳家兵的大旗,其实每个营内并没有几个兵。但到夕阳西下之时,十八个大营,营营炊烟缭绕,烟雾腾空,金兵望见烟火和旗帜,做出了错误判断。金兵对一溜十八营,望而生畏,泄了斗志,乱了军心。哪还敢迎战?岳元帅见金兵按兵不动,便于次晨,在东西王岳营(即臧营和孟营)之间,设一数丈高的点将台,一边习武练兵,一边擂起战鼓。金兵更加气馁。开战时,岳元帅不顾个人安危,身先士卒,紧催坐骑冲在前头,将士们个个奋勇争先。金兵大将没战上三个回合,就仓皇失措,被挑在马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