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宽广而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较强的科研能力,娴熟的实验技能,较高的外语水平,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通信与信息系统人才。基本要求是:1、必须努力学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社会主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勇于追求真理和献身于科学教育事业的敬业精神。2、刻苦学习,勤于思考,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良好的学风及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通过系统学习数学基础理论、通信基础理论和现代信号处理理论,通过学位论文阶段工作,本专业学科的毕业研究生能够牢固地掌握信息学科领域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跟踪国内外本学科最新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具备从事通信系统、信息处理系统及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能力。注重严谨求实与创新开拓并举,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并重,系统设计与核心技术并发,硬件能力与程序开发并行,适应社会对通信与信息专业人才的要求,有很强的专业应变能力。3、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很好地运用其阅读本专业书刊资料、撰写毕业论文摘要,并能进行基本的学术交流活动。加强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能较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具有较强的信息检索能力。4、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科学素养,身心健康。二、研究方向1、光通信技术2、多媒体通信3、智能信息处理三、学习年限实行弹性学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为2—4年,一般为3年。课程学习时间与学位论文撰写时间原则上各占一半。对于品学兼优、提前修满学分且符合学校有关规定者,允许提前毕业;对于完不成学业、达不到学校培养目标者,可以延期毕业,但最多不超过一年(含休学)。延期学习期间,培养经费自筹。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1、课程结构与学分配置总学分不少于34学分,其中学位课学分不少于20学分,非学位课学分不少于10学分(专业选修课不少于6学分,公共选修课不少于2学分,跨专业选修课不少于2学分),学术活动2学分,实践活动2学分。同等学力与跨学科考入本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须补修本专业大学本科主干课程2-3门,每门课程不少于54学时,只计成绩,不计学分。未补修或未通过考试者将不能参加论文答辩。2、学术活动(1)加强学术交流。在学期间,每名硕士研究生听取学术报告或参加学术会议不少于6次,公开做学术报告不少于1次,每次报告均应有记录。(2)研究生在论文答辩之前要在公开发行的合法期刊上独立(或第一作者)发表至少一篇与研究方向一致的学术论文(不包括增刊、专刊、学术会议论文和一般论文集等)或出版专著1部(位列前两位)或具有已通过鉴定的省级以上(含省级)应用成果(位列前三位),且第一署名单位为聊城大学。否则不能参加毕业论文答辩。3、实践活动(1)加强教学实践,在第三、四学期安排不少于36学时的教学实践。教学实践的形式可以是讲课、辅导、组织课堂讨论、指导实验、指导本专科学生课程论文、辅助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等。其中给本、专科生上课的课内学时不少于20学时。(2)参加导师指定的研究课题,研究课题可以结合学位论文选取,也可以参加导师的科研课题。(3)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毕业论文答辩前,至少要完成1篇高质量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4、补修课程同等学力或跨专业考入的研究生须补修本专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