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浙江高考改革新方案2019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材料,又锻炼了学生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效果。为深入贯彻党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国发〔2019〕35号)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方案。课本、报刊杂志中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一、指导思想与工作原则“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教师”,其只是“老”与“师”复合构词,所表达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教育方针,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需要,从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科学选拔各类人才与维护社会公平出发,实施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构建更加公平公正、科学高效与灵活多样高校考试招生制度。(二)工作原则。遵循教育规律与人才成长规律,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而有个性发展作为改革着力点,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强化分类考试、综合评价与多元录取机制,增加学生选择性,分散学生考试压力。加强政府宏观管理,健全社会监督机制,确保高校考试招生公平公正。二、基本内容全面深化统一高考招生改革,进一步完善高职提前招生、单独考试招生与“三位一体”招生改革,加快建立多类型、多元化考试招生制度。(一)统一高考招生。实行统一高考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以下简称高中学考)相结合,考生自主确定选考科目,高校确定专业选考科目及其他选拔条件要求,综合评价,择优录取。。必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3门。外语分为英语、日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选考科目:考生根据本人兴趣特长与拟报考学校及专业要求,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通用技术与信息技术)等7门设有加试题高中学考科目中,选择3门作为高考选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每门满分150分,得分计入考生总成绩;选考科目按等级赋分,每门满分100分,以高中学考成绩合格为赋分前提,根据事先公布比例确定等级,每个等级分差为3分,起点赋分40分。考生总成绩满分750分。语文、数学成绩当次有效,外语与选考科目成绩2年有效。。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与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突出能力立意。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思考与剖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语文、数学考试于每年6月进行。外语每年安排2次考试,1次在6月与语文、数学同期进行,考试对象限于当年高考考生;1次在10月与选考科目同期进行。选考科目每年安排2次考试,分别在4月与10月进行。外语与选考科目考生每科可报考2次,选用其中1次成绩。。高校根据自身办学定位与专业培养目标,分专业类或专业确定选考科目范围,但至多不超过3门,并在招生2年前向社会公布;考生选考科目只需1门在高校选考科目范围之内,就能报考该专业(类)。高校没有确定选考科目范围,考生在报考时无科目限制。高校可对考生高中阶段综合素质评价提出要求,作为录取参考。考生志愿由“专业+学校”组成。录取不分批次,实行专业平行投档。填报志愿与投档按考生成绩分段进行。(二)高职提前招生。实行考生自主报考。普通高中学生以高中学考成绩为基本依据,中职学生以全省统一组织职业技能考试成绩为基本依据。高校根据有关规定确定报考条件、选拔评价办法与录取规则,并在招生章程中公布。高校对考生文化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