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丰富多彩的壮族稻作文化.doc

格式:doc   大小:33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丰富多彩的壮族稻作文化.doc

上传人:飞扬的岁月 2020/3/24 文件大小:3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丰富多彩的壮族稻作文化.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丰富多彩的壮族稻作文化叶杏英广南县是云南省的壮族聚居地区,2007年壮族人口34万余,占云南省壮族人口的百分之二十八,占文山州8个县壮族100余万人口的三分之一。当今壮族及其先民——句町部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为人类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那”文化是壮文化百花园中一株灿烂的奇葩。壮族人民最善耕耘的稻田,壮语称为“那”。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壮族人民创造并发展了丰富的“那”文化。主要内容初探有十一:一、壮族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民族之一据考古资料记载:“早在人类从渔猎和采集为生过渡到以农为生的新石器时代(约1万年——4千年前),生息繁衍在云贵高原上(包括广南)的壮族先民已开始将野生稻训化为栽培稻”。壮乡广南以“那”生产的稻谷,不仅为境内人民繁衍生息提供可靠而又稳定的物质条件,而且为支援周边县(市)的建设和抗美援越、自卫反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据资料记载:仅1953--1984年国家在广南征购的48836万公斤粮食中,稻谷就近3亿公斤。这些稻谷被加工为大米后,6789万公斤被调运支援文山、砚山、西畴、马关等县缺粮地区和个旧、开远工矿区,广西隆林、睦边等县灾区,以及援越抗美和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的急需物资。名闻遐迩的八宝米是清朝“岁贡百担”的贡米。1942年国民革命军第52军第14师师长阙汉骞将军为抗日巡防八宝,品尝到八宝米后,盛赞“八宝米是米中之花”。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年国庆,曾奉调五万公斤到北京款待四海宾客。二、为保稻田稳产高产,注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壮族先民们自古有知:为了自已的生存与繁衍,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注意保持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早在清道光四年(1824年)冬月,境内壮村——汤盆的寨老——布英、布正、博胖等14人,于村旁刻立了一块护林“告白碑”载:“尝闻育人才者,莫先于培风水;培风水者,莫先于禁山林。夫山林关系风水,而风水亦关乎人才也。爱稽我寨世居此土,前者人文蔚起,物亦繁昌。盖因林木俺映,山水深密,而人才于是乎振焉。今者人文衰败,物类调零,此皆无耻之徒、不知山林所系风俗、人才之攸关,而斧斤时入,盗砍前后左右山林树株,则树株败。而人杰地灵亦因之(音:谆粘——处境因难,遭遇坎坷),我等后辈之人触目寒心……”出自小山村壮族寨老心声的“告白碑”,在180多年前就知道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既较好地论述人与林业生态的辩证关系,痛斥破坏森林的人是“无耻之徒”。同时,在“触目寒心”中又制定了保护森林的有效措施。由于早有环保意识,加之有效的管理保护措施,县境壮族聚居地区,也即稻谷主产区的莲峰、旧莫、者免、者太、底圩、坝美、莓堡等乡镇4000余平方公里中、50%的大地在1950年前俺映在森林中。由于森林植被高,水资源十分丰富,对稻作的耕耘提供了最基本的保证。三、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有效进行“那”的耕作,保证稻谷丰收,壮族人民发明了天车、龙骨车等提水工具,兴修了许多水坝、水塘、沟渠。这些古老的工具和水利设施至今仍为“那”供水,保证了稻谷的稳产高产。四、总结出顺应自然规律的稻作谚语水稻的耕耘、管理、收获均有严格的节令要求,壮族先民们在实践中总结出许多适应稻作自然规律的谚语。例如:“至夏栽秧大穗吊,小满栽秧压断腰;芒种栽秧能保产,夏至栽秧轻轻飘飘。又如:“二月清明莫上前,三月清明莫落后”。只是说春天播种的谚语。它告诫人们:农历二月清明多有倒春寒,不宜播种育秧。“六月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