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假想”出来的问题与矛盾徐卫一天,一个孩子的母亲很生气地对丈夫说:“你干嘛无缘无故地打儿子?”孩子的父亲一边忙着收拾东西,一边若无其事地说:“哦!因为他明天要发成绩单,而我刚好要出差!”这是刊登在某杂志上的一个笑话,现实中是没有这样的父亲的。然而,这个笑话却能给我们一些启示。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笑话:孩子并没犯什么错,这一点从母亲口中的“无缘无故”这个词就可以看出。可他为什么要挨打呢?原来这个孩子是个差生,以往每发一次成绩单就会挨一次父亲的打,以至于都成了一种习惯。眼看第二天就要发成绩单了,父亲预想这次肯定又是糟糕透顶,一场打是免不了的。而自己明天要出差,等不到孩子拿回成绩单,就预先打一次,反正迟打晚打都是打……父亲自有父亲的“道理”,可他有没有想过,这一切都只是他预想的结果。您想,万一孩子这段时间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无缘无故地挨这场打,岂不是比窦娥还冤?从这个笑话联想到我们自己,在教学生涯中,是不是也有意无意地扮演过笑话中“父亲”的角色呢?答案是肯定的。让我们都来仔细地回忆一下:有一次,当你接手一个新班时,你是不是怕他们会不听话,不服你,会给你的班级工作增添很多的麻烦,有些调皮鬼甚至会爬到你头上来,于是你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与他们第一次接触就面如寒霜,说话严厉而刻薄,一抓住机会就来个“杀鸡儆猴”……又一次,一位成绩一贯不佳的学生考出了一次好成绩,作为教师的你是不是把他叫到办公室左盘右问,却不知道他这段时间“浪子回头”、闭门苦读……再有一次,某位调皮出名的学生一下课就往外飞奔,你是不是立马喝住,训斥他不该如此贪玩,而其实他只是急着去小商店买下节课急需的文具……还有一次,班上有人丢失了东西,你是不是根据平时的印象锁定几个可疑对象,全部带到办公室严加“审问”,甚至搜遍全身……还是来举一个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例子吧!那天中午,我到食堂打了饭,边吃边往回走。当走到自己教室门前时,突然听见里面传来一阵异样的声响。“这是谁呢?在干什么?”我停了下来,蹑手蹑脚地走近些,把耳朵贴在门上,里面的声音更清晰地传来。我紧张又快速地分析起来:中午同学们都回家吃饭去了,要到一点半以后才会有人来,这时候教室里有人,肯定不正常;同学们虽然中午都回家,但是部分同学为了省事,书包经常会留在抽屉里不带走,这个人说不定是冲着这个来的;前一段时间班上有位同学丢了一支新钢笔,到今天也没能查出来,今天这位在教室里鬼鬼祟祟,搞不好跟这件事有关,好的,我终于找到线索了……哼哼!今天被我抓到现场了。我飞起一脚,门应声而开……我看到的是什么呢?一个手握扫把的男孩吓得脸色发白,惊愕地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