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瓯海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照指标自查自评情况(2013年11月)一级指标(L1) 入学机会(20分)L2—,纳入财政保障体系(5分)。指标要求: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义务教育要求得到满足,且义务教育段在公办学校就读的达80%以上。符合要求的为达标,在公办学校就读的达到75%以上的为基本达标,否则为不达标。指标自评: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原则,按照“就近入学、统筹安排”的要求,广泛接纳符合条件的新居民子女入学。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义务教育要求得到满足,2013学年全区共有61所公办学校(校区)接受新居民子女入读,目前在我区就读的符合条件新居民子女共20514人,其中在公办学校就读20502人,%。全区5所民办新居民子女学校达到基本办学标准,利用小学教育发展联盟平台,做好公办优质学校与民办新居民子女学校结对帮扶工作,通过理念引领、管理互通、研训联动、文化共建、质量共进等方式提高我区民办新居民子女学校的办学水平。同时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纳入财政保障体系,每年按当地学生同样标准下达生均公用经费、免课本费和空白作业本费、学生资助营养餐等。自评结论:达标。得分:5分。L2—(3分)。指标要求: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的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建立留守儿童关爱体系,采取措施成效明显的为达标;初步建立留守儿童关爱体系,但成效不平衡或不明显的为基本达标,否则不达标。指标自评:我区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教育局、妇联、综治、共青团等有关部门广泛参与的关爱服务网络,形成了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为切实加强对留守儿童关爱工作,今年出台了《关于印发加强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温瓯教义〔2013〕40号),对全区留守儿童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与研究,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留守儿童建档率达100%,留守儿童入学率、巩固率100%,开展教师与学生结对活动,从学习、生活和心理等方面帮助留守儿童。自评结论:达标。得分:3分。L2—(6分)。指标要求:残疾儿童少年教育纳入当地教育体系,适龄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基本达到普通儿童少年水平;按规定建立培智学校,或在普通学校附设特教部(班),建有随班就读保障体系,合理配置资源教室;按规定配备特殊教育师资;教育经费达到规定要求。上述四点都达到规定要求的为达标,有一点未达到规定要求的为基本达标,否则为不达标。指标自评:我区适龄残疾儿童已纳入基础教育体系,按照《温州市教育局关于印发〈温州市特殊教育布局调整意见〉的通知》(温教小〔2008〕57号),引导中重度“三类”残疾儿童到温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就读;出台《关于加强残障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管理的实施意见》(温瓯教义〔2012〕65号),建立特殊教育随班就读指导中心,配置了兼职特殊教育随班就读巡回指导师,并在在泽雅一小、潘桥一小学校建立资源教室,加强“三类”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对因特殊情况不能入学的“三类”残疾儿童少年的准备开展送教上门工作。建立“三类”残疾儿童档案,做好“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情况的调查分析及统计工作,我区适龄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人数为86人,%(随班就读27人,特殊学校就读49人,送教上门7人),已达到普通儿童少年入学水平。2012年共为瓯海利宝特殊学校残疾学生86人次提供免费教育经费共计43万元。按规定建立培智学校,严格落实残障儿童随班就读保障体系,加大资源教室配置,。自评结论:达标。得分:6分。L2—(6分)。指标要求:对困难家庭学生按规定标准做到“应助尽助”。符合要求的为达标,否则为不达标。指标自评:为切实加强对扶贫助学资助工作的领导,我区建立健全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组建区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成立了由教育局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瓯海区扶贫助学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生资助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计财科具体负责日常学生扶贫助学工作,从而为我区扶贫助学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形成部门联动扶贫助学良好机制。我区学生扶贫助学活动从2005年开始,由区教育局、区慈善总会、区民政局、区工商联、区总工会、共青团瓯海区委、区妇联、区残联、区直属机关工委及区新闻中心等十家单位共同发起,联合助学。其中,区教育局负责小学到高中的扶贫助学申报工作,由区教育基金会与区慈善总会各出资50%负担小学到高中的助学资金;区慈善总会负责大学生的助学工作及经费筹集;区残联负责解决大学、普通高中的残疾学生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