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新材料新情境历史试题解答技巧李明海【专题名称]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专题号】G32【复印期号】2009年06期【原文出处】《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西安)2009年3期第30-31页【作者简介】李明海,湖北省宜昌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443000近三年高考历史试题,就构造样式言,最基本的有两种,一是传统的直接问题,如2006年全国高考卷I第37题⑷问“简述从小华文明发展的历史小得到的启示”、2007年全国高考卷1第40题(1)问“指出1141年南宋与金'绍兴和议'所确定的双方分界线”、2008年全国高考卷1第23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朝鲜半岛形成两个国家。对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朝鲜半岛状况的正确表述是”等,都是传统的直接设问试题。二是通过史料的间接问题,即通过新史料构造新情境的试题,①以2006-2008年全国卷I为例,选择题屮的史料选择题越來越多,%,较之2006年增加了10倍以上;非选择题屮,必须通过史料才能作答的问题,三年的比例都很高,2008年竟达到100%。通过历史材料,营造新的历史情境,编拟历史试题,是近三年来高考历史试题最突出的构造样式,或者说是最基本的特点。笔者认为,要有效备考和应试,就应下大力气研究近年的高考历史试题。对屮学一线教师来讲,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如何解答新史料新情境历史试题。第一,关于史料选择题的解答从2008年及以前高考史料选择题看,就所需要的应试能力言,一是识记,二是理解,三是技巧。如果题干或题支屮的史料直接抄录于教科书,或直接引用于教科书屮的一段话,对学生来讲,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就是识记,只要将教科书所述内容记住了就能够作答,并可以答对。如2006年第20题的“图4”,只要记住教科书上的《徳意志统一》地图和相关文字就行了。但是,近三年来高考屮的这类试题,除了需要识记外,同吋需要理解。如2008年第17题的题支“屮国与英、美两国签约,宣布废除英、美在华治外法权等特权”这-教科书上有的知识,所对应的是要对题干“美国《时代周刊》评论,1943年1月相关外交文件的签署'开辟了屮国与西方列强之间关系的新纪元’”的理解;2008年第18题题干屮“屮国人民站起来了”也是教科书上就有的话语,但所对应的题支“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则与教科书屮的“成了国家的主人”在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这也需要一点理解能力。据统计,需要运用理解能力作答的史料选择题,占所有史料选择题的绝大多数。如2007年的6个史料选择题,需要运用理解能力作答的有4道,%,还有第18、19题也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之上才能完成。2008年的9个史料选择题,需要运用理解能力作答的试题有7道,%,还有第17、18题也是需要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才能作答的试题。选择题四选一的结构形式,也或多或少决定了其解答技巧的必然性。其技巧主要应用于干扰项较强的情况,这一技巧就是:首先,反复比对两个或三个,有时甚至四个干扰项,最拿不准要被排除的选项,就是试题的正确答案。如2008年全国卷1第13题:一位在华美国人士在评论近代小国的一部著作吋说:“它是因中英战争刺激而产生的一部成果。我们认为它将极大地摧毁傲慢心态,驱散屮国统治者和学究们的愚昧无知,证明他们所属的并非地球上的惟一一个国家。”、B项的干扰性强,一是这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