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般若波多心经.doc

格式:doc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般若波多心经.doc

上传人:xxj16588 2016/3/3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般若波多心经.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般若波罗蜜多心经1唐三藏法师玄奘2译石豆山编注观自在菩萨3(即观世音菩萨。佛举出观自在菩萨为我们的典范),行深(修行深入,道行深广)般(bō音波)若(rě音惹)波罗蜜多4(无出无入的大定境界)时(时时刻刻),照见(智慧观照,不是由肉眼看见)五蕴5(yùn音运,‘色受想行识’合称五蕴)皆空6(‘空’作名词,妙有真空),度(度脱)一切苦7厄(è音扼,灾 难)。舍利子8(即舍利弗。佛直呼舍利弗),色(一切物质)不异空(色和空没有差异),空不异色;***,空即是色9。受、想、行、识,亦复如是10(‘受想行识’也是这样)。舍利子,是(因为)诸法11(宇宙一切现象)空(‘空’作动词,空掉)相12,(诸法)不生不灭,不垢(gòu音购,(脏)不净,不增不减13(是中道之理)。是故(所以)空(妙有真空)中无色,(妙有真空中)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14(‘眼耳鼻舌身意’合称六根);无色(这里的‘色’指色尘,是眼根所对之境。不是色蕴的‘色’)、声、香、味、触、法15(这里的‘法’是法尘,是意根所缘的境界。不是诸法的‘法’。‘色声香味触法’合称六尘);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16(‘界’,界限。‘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合称六识);无(没有)无明(糊涂、不明真理),亦无无明尽(尽音jìn,完、没有),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17(‘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合称十二因缘);无苦、集、灭、2道18(‘苦集灭道’合称四谛)。无智亦无得19,以(因为)无所得故,(因为)菩提萨埵(duǒ音朵,菩提萨埵,菩萨)依(依照)般若波罗蜜多故,(所以)心20无挂碍(没有牵挂、障碍)。(因为)无挂碍故,(所以)无有恐怖,远离(永远离开)颠倒梦想,(证得)究竟涅盘21(即无住涅槃)。三世(过去、现在、未来)诸佛22,(因为)依(依照)般若波罗蜜多故,得(无得而无所不得)阿耨(音nòu)多罗三藐三菩提23。故(所以)知般若波罗蜜多是(用以下四咒来赞叹‘般若波罗蜜多’的法义)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一切诸法,无能与等,所以叫‘无等等’)咒24,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度过去呀,度过去),波罗揭谛(向彼岸度过去),波罗僧揭谛(大家一同向彼岸度过去),菩提萨婆诃(诃,hē音喝)25(速速证到菩提)。3注:1、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经名,一卷。唐·玄奘译,知仁笔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译出。略称《般若心经》、《心经》。收在《大正藏》第八册。现存的还有六种版本。(1)唐·摩竭提国三藏法月译,题《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2)唐·罽宾三藏般若共利言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3)唐·智慧轮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4)唐·吐番国师法成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5)姚秦天竺三藏鸠摩罗什译《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6)宋·施护译,题《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本经虽有多种译本,但玄奘一译流行最广。凡诵****和注解大都用其译文。《心经》原经文二百六十个字,包括标点符号三百多字,全经结构是先明能观智,即深般若;次辨所观境,即显示诸法实相即空相,遮遣蕴、处、界,缘生、四谛、智,断诸法执;后显所得果,先之以得涅槃果,次之以得菩提果,阐明诸佛皆依甚深般若观慧相应无所得实相,而得一切智智之义。又本经首尾都说到般若能度苦厄,明般若的出现世间,乃为除世间一切苦,亦即大经所赞叹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多,心念慧益一切众生,当以一切智智知一切法,度脱一切众生,除佛智慧,过一切声闻、辟支佛上等等殊胜功德。经末尊重赞叹般若波罗蜜多,以之为大神咒、大明咒等,原来《大品般若》的〈大明品〉及〈劝持品〉,都直接以般若为明咒,别无咒文,本经所出咒文,亦见于《陀罗尼集经》卷三〈般若波罗蜜多大心经〉段,或系后世所加,总之显示般若妙慧有胜功用,能速疾成就菩提。经中的‘心’不是父精母血所构造(肉团心,缘虑心,这心有坏灭、有形相)。经中的‘心’所讲的是要成佛,由这心去完成,是‘真心’。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心’也可以是比喻,喻此经乃大部六百卷的精要,是大般若经的心要。‘经’,佛的教典。佛的教典有贯、摄、常、法的义理。(一)贯。经的每一个字都有其义理,用一个‘经’字贯穿起来,把很多义理贯穿起来就叫‘经’。(二)摄。统领、护持、控制所度众生的根机,大多数教典都有其当机者。当机者,面对面提出问题或者回答的人,这些人宿缘纯熟。(三)常。常住不变,过去、现在、未来都不变,不像世间法随着时代而转变。(四)法。法则、规矩。2、玄奘:(600~664年)唐代僧人,法相宗创始人,印度护法系唯识学在我国的主要奠基者,佛经翻译家、旅行家。俗姓陈,名袆,世称唐三藏。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人。玄奘家贫,父母早丧。13岁出家,20岁在成都受具足戒。曾游历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