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西安海星集团总裁荣海创业史(2001-9-5)
    创造“西部奇迹”的儒商
——西安海星集团总裁荣海的创富之路
●1957年9月出生于西安市。
●1974—1976年在陕西安康下乡插队。
●1976—1979年:就读于西安交通大学。
●1982—1984年,在复旦大学进修研究生课程,获硕士学位。
●1984—1988年,在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系任教。
●1988年6月,创办“西安海星计算机控制与接口技术研究所”(海星集团前身)。
●1992年底,海星科技实业集团宣告成立,出任海星集团总裁、董事长至今。
●1997年,当选为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系全国工商联执委。
2000年,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为中国50富豪第17位。。
在苦难丛生的20世纪70年代,知青的岁月无疑是灰色的,但也许正是这种单调的灰色,才使生活中的有心者的金色之光更加辉煌。
1974年,16岁的知青荣海在写血书下乡的第二天就学会了喝酒。那天,他们去40里外的山上砍柴,下山时,实在是没有力气了,就连人带柴滚到了山下。刚好滚到山脚下的一个杂货店旁,就打了酒解乏。当时的酒价荣海记得很清楚:“1两酒7分钱。”
由于荣海他们年龄还小,不太会过日子,做饭用粮没计划,出现过一天农活干下来,回来时,却发现无粮做饭的窘境。于是,只能扛着锄头,返回地里晒太阳。有了没有饭吃、没油点灯的日子垫底,今后再面对任何困难,荣海也会泰然处之:
“大不了,没饭吃,饿肚子。咱们饿过。”
尽管知青的日子很苦,但“知青这段生活最难忘。20多年过去了,那个时候的每一天,现在睡在床上都能想起来,每一天的记忆都非常深刻”。
知青生活培养了荣海性格中的坚韧和吃苦耐劳,使荣海为人没有很张狂的一面,教会荣海懂得了什么叫宠辱不惊。荣海直到今天还没有怎么考虑过享受,他现在来北京只住135元一天的旅馆。荣海绝对不是住不起五星级的宾馆,而是经历了“没有饭吃,苦到没油点灯”的日子以后,他的俭朴习惯总是让他觉得现在无论多俭朴都“比我在农村好多了”。知青时期的荣海是个文学青年,他写诗和小说,是所在地区小说研究会的成员。海星集团这个名字,就脱胎于荣海后来在复旦大学参加的“海星星”诗社。
16岁的荣海在农村单调的夜晚时常躺在树上数星星,此时他有对未来的憧憬,也有对未来的迷茫。但无论如何荣海愿意做生活的强者,他不怨天尤人,而是直面生活。在乡下的两年零10个月中,荣海显示了他作为一个知青干部过人的政治组织才华。17岁,他从省委书记手中领过奖状,并在西安人民大厦讲演,《陕西日报》在头版以《翅膀没硬也要飞》为题报道了荣海领导的知青组科技助农的事迹。在不满18岁的时候,荣海就入了党。而当18岁的荣海决定离开农村上大学时,他已经是个县级干部了。荣海后来曾说:“如果继续走政治的路,我也能走得很好。”
但粉碎“四人帮”的消息,使当时极有希望被继续提拔的荣海意识到此时上大学会有更好的发展。紧接着的一个抉择是,尽管荣海当时是个文学青年,但他没有选择中文系,而是选择了计算机系,这两个选择后来都被证明是正确的。
尽管荣海后来没有从政,但他不避讳他在“政治上的才能对他企业上的成功帮助很大”。
荣海说,“海星在陕西能够做到今天,和有一个很好的政治环境有很大关系。这个政治环境一部分是人家营造的,一部分是自己营造的。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