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文化地理学论文透过地理看跨湖桥文化兴衰地理091班周舒云摘要:本文通过地理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研究于段和成果,对跨湖桥遗址地区的古地理环境的演变进行粗略描述并且研究分析跨湖桥文化兴衰的原因,得出全新世海平血上升以及跨湖桥遗址周围的地形加剧天文人潮的强度而使跨湖桥文化消失。关键词:跨湖桥文化、地理学、兴衰作为2001年“全国十人考古新发现”之一的跨湖桥遗址的年代比文明于世的河姆渡遗址还早1000年,在遗址中出土的文物体现出不同于屮国东南沿海地区原有的英他考古学文化,是一种新的发现。为了更加科学的了解跨湖桥人当时的坏境演变规律以及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需要借助地理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研究手段和成果,探讨跨湖桥遗址文化兴衰的原因。1跨湖桥文化的特点跨湖桥新石器吋代遗址位于杭州市萧山区西南约4km的原湘湖地区,先后进行2次发掘,有以下4个方面的重大发现[1]:1在跨湖桥遗址发现的木橢构件,为距今7000a前河姆渡遗址的樺卯木构件,被认为找到了遗址构件的源头。2跨湖桥遗址的彩陶与黄河流域山西临潼门家村老官台文化遗址的彩陶,分属南北两人彩陶系统。3在跨湖桥遗址发现的遗迹和遗物,从宏观上分析,至少可以说是钱塘江南北两岸地区的河姆渡一马家浜文化体系的一个重要源头4跨湖桥遗址的绝对年代,经C-14测定并经校正后为距今8000多a,比距今700q的余姚河姆渡遗址还要早1000多ao浙江萧山跨湖桥文化包括跨湖桥遗址和下孙遗址,为浙江省新石器时代最早的文化层之一,尤以屮国最早独木舟的发现而饮誉考古界。木樺构件的出现,后來逐步成为屮国传统建筑的一个特点。2跨湖桥遗址区域概况钱塘江从皖浙边界蜿蜒向东,经625公里,入杭州湾。浙江北部的地理形势,被钱塘江一杭州湾切割成两块,北为杭嘉湖平原,南为宁绍平原,海拔多10米以下,地势平坦,水网密布,是丿力史上著名的鱼米之乡。平原向西,则进入孕育钱塘江水系的丘陵、山地。[4]杭州对岸,120°04722"E~120°43'46",29°50754"~30°23'47"N之间,就是萧山。萧山地形呈狭长形,其南邻诸牲、富阳,东接绍兴,东北临钱塘江,面积1236平方公里。萧山地形多样,以平原为主,兼有山地和水域。海拔最高人744米,一般在500米以下。中部和北部为平原,海拔4•。山地主要分布在南部,属低山丘陵。木区地处浙东低山丘陵区北部、浙北平原区南部。地势南高北低,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北部平原地势平坦,海拔一般为5~;小部略呈低洼。地貌分区特征较为明显;南部为低山丘陵地区,间有小块河谷平原。全区平原约占66%Oill地占17%,水血占17%。平原约909平方公里,按成因可分陆相沉积平原和海相沉积平原两类,以海相沉积平原为主。,许多问题与环境的变迁联系密切。因此,古地理的研究则成为其重点。研究古气候旋冋宏观标志,发现杂色駛粘土层是识别古气候旋冋的绝好标志。只有当古气候变冷,基地冰盖加人,导致海平血下降,使本来已夷平的海岸带眾露,在河间区才能形成杂色硬粘土。因此,在南方一般将其作为气候变冷的标志,且为事件地层绝好的等时对比标志。长期暴露使河间区处于各种物理、化学及生物作用,特别是氧化还原作用、蒸发作用,促使铁鎰质结合、钙质结核及铁硅质化壳的形成。当杂色駛粘土层遭受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