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目的规范不合格品(原料﹑零件﹑委外加工品﹑厂内在制品与成品﹑客户抱怨品)管理办法, 防止不合格品非预期使用或交付。 2范围适用于我司的不合格品的管理作业。 3定义 不合格的定义及不合格等级定义未满足图纸、检验标准、样品等要求为不合格;含未满足这些要求的产品为不合格品; 可根据不合格对产品的影响程度进行分类: A类不合格:可能导致使用者的人身或财产安全隐患,或导致产品的丧失使用功能(无法使用)的不合格,或造成关键部件无法装配的不合格,如安规不符合要求、健康卫生不符合要求,产品的基础功能无法实现等。含有对应不合格的产品为 A类不合格品。 B类不合格:对产品可靠性﹑寿命造成影响,或使产品丧失部分功能的不合格; 含有对应不合格的产品为 B类不合格品。 C类不合格:基本不影响产品性能和安全性,只是在外观﹑包装﹑标识等方面有瑕疵的不合格。含有对应不合格的产品为 C类不合格品。 不合格品判定 当仅仅含有一种不合格时,判定为该类不合格对应的不合格品,如:含一个产品仅有 A类不合格,则判定该产品为 A类不合格品。 当产品含有多种不合格时,则该产品不合格类别以等级最为严重的判定,如一个产品同时含有 A类和 B类不合格,则该产品判定为 A类不合格品。 次品的分类 人为次品:指配件在生产流转或装配过程中造成配件受损无法使用的非固有不合格,而产生的不合格品。 来料次品:指装配前发现来料不合格品或装配后漏检发现的固有不合格的不合格品,仍判定为来料次品;如塑胶件流痕、黑点。 关联次品: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次品已经装配造成无法拆卸或者拆卸造成损坏而引起的次品称为关联次品,关联次品的责任界定给次品责任方。 4职责 品管部: 对不合格品的判定、标识、隔离和处置; 对处理后不合格品的重新验证; 不合格品责任归属判定。 供应商异常信息的传递及异常的判定,协调供应商不合格品的处理,负责对改善措施的跟进及改善效果的验证。 PMC 部:负责执行不合格品处置结论的相关处理包括隔离、定置管理、退货等。 : ; ; : ; 、成品不合格品进行不合格品标识隔离及返工/返修。 :、中批阶段不合格品评审。 。 负责参与新品阶段不合格品评审。 : ; ,实施纠正与预防措施。 。 5程序/规定/要求/ 来料不合格品的处理 来料不合格品判定、标识、隔离。 ,IQC 检验员在外箱粘贴的物料状态标识卡“不合格”状态栏中填写不合格描述并签名,并要求仓管人员予以隔离,以免误用。 ,采购部和 SQE 工程师联合供应商协调不合格品的处理,根据不合格品的严重程度或用料的迫切程度,可采取不合格品评审、协调挑选换货、供应商安排人员返工或我方返工等方式。 ,品管部将需退货的不合格品恢复包装,具体依 项处理。 ,具体依据《仓库管理制度》执行。 配件库存不合格品判定、标识、隔离仓库如发现库存物料因运输或其他方式造成外观、功能缺失时,提出库存品重验申请。 IQC 根据标准要求执行检验,判定不合格时, IQC 在产品“物品批次/状态标识卡”合格标识处盖“不合格品”章,并通知仓管进行隔离,以防止不合格品被使用。 不合格品评审: 评审由采购以《不合格品评审报告》提出,结合不合格品评审权限表 。依《不合格品评审报告》期限要求,需确保配件相应质量与评审接收的异常内容一致,否则进行二次评审才能使用该配件; . 2当配件的质量特性难以量化,为了对质量进行统一判定而制定的可接收的最低质量程度比对标准需由相关工程师主导封限度样品,限度样品主要针对供应商让步接收和来料评审接收配件的不合格制定的,具体依照《样品封样管理制度》执行。 、处置方式,品质部组织主导分析。 。 C.《不合格品评审报告》必须在配件的检验周期内给出明确结论,纸档《不合格评审报告》备案使用。针对超出检验周期未接到对应的